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张书彦:这个“女神”不一般(图)
//www.workercn.cn2017-09-27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个“女神”不一般

——记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

张书彦在介绍研究院情况。 王谦虚摄

  35岁的张书彦,在广东东莞市人称“科研女神”。之所以称她为“女神”,不仅因为她外表清雅秀丽,更因为在大家心里她是个“女神级”的科学家——她曾是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是欧洲散裂中子源科技委员会委员,她的研究关乎国家战略产业。更何况,东莞可是用追求“女神”的热情从遥远的英国将她“追”到手的。

  张书彦出生在深圳,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200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卢瑟福实验室攻读博士后,并从事散裂中子源应用拓展工作。

  所谓的“散裂中子源”技术即利用比原子核更小的中子来探测物质的微观世界。张书彦将这种技术比作材料的基因探测与研究。利用散裂中子源技术,像检测生物的DNA一样来测量材料的微观情况,从中检测材料的“病症”,并开出对应的“药方”。

  2012年,张书彦凭借在中子技术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众多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了严格选拔,晋升为英国散裂中子源首席科学家。从博士后到首席科学家,一般人平均需要花20年的时间,张书彦只用了4年。因此,她也成为英国散裂中子源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卢瑟福实验室百年来第一位女性华人首席科学家。

  在英国工作期间,张书彦不仅牵头研发了三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测量技术,还成功将工业应用率从15%提高到了70%,促成了很多工业用户与中子源项目的合作。她也成为欧洲散裂中子源科技委员会委员、英国和日本散裂中子源项目评委,还参与了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2016年3月份,张书彦放弃在英国的优厚条件举家回国,在东莞市政府的资助下,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创办了广东(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

  张书彦不讳言,是东莞市政府的“热情追求”打动了她。不过,点燃她内心火焰的,是国家如朝阳般喷薄而出的散裂中子源科研事业。

  2011年10月份,国家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市大朗镇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英国、美国与日本之后,世界第四大脉冲散裂中子源,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

  接下来的数年里,东莞多次向张书彦发出邀请。张书彦被这种不懈的热情和诚意打动。经过认真调研和慎重考虑后,她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创办研究院。

  “那一次,我给在英国上幼儿园的儿子请了20天假,带他一起回来。没想到,那一次回来之后,儿子就再也没有回英国的幼儿园,而是到东莞上了幼儿园。”张书彦笑道。

  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张书彦有着很高的期许:希望比照卢瑟福实验室散裂中子源机构,在松山湖畔创建一个更先进的实验室。

  张书彦坦言,散裂中子源对于当地现有产业并不能产生直接带动效应,更多的是服务于航空航天、核电站、高铁等国家级大项目。

  不过,张书彦认为,卢瑟福实验室建立起散裂中子源后,吸引来了同步辐射光源、空间实验室、大功率激光等科学装置,逐渐形成集群,并成为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基地。由此吸引的大批人才,间接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张书彦认为,研究院的目标瞄准相关行业领域新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等方面,陆续孵化出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中子工程应用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从英国到东莞,生活节奏和环境变化很大,不过张书彦却从未后悔。“在国内可以过另一种人生,那就是科技报国。”张书彦说:“以前我只是希望为拓展散裂中子源的应用做更多事情,回国之后,我发现我原来的技术与经验可以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张书彦曾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张图片,上面是中科院院士曹春晓写给她的几行字:“张书彦留念,并祝愿材料基因研究院不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下方张书彦配文:“从今天起,我立志科技报国!”(本报记者 郑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