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邸飞: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图)
//www.workercn.cn2017-04-14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邸飞(中)带领脑科中心同事对患者进行会诊。

  “我性格比较外向,不太喜欢坐办公室,若不是父亲20多年前因病住院,可能我永远也不会学医……”坐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邸飞。

  2015年2月,京张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当年8月1日,北京天坛医院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成功“牵手”,成立了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邸飞,就是第二批挂职第一医院副院长兼脑科中心主任的北京专家。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张家口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挂帅

  今年43岁的邸飞已经从医20年。在来到张家口挂职前,他已是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而且70岁老父因脑梗卧床多年,是什么动力让他抛家舍业地来到张家口呢?

  面对这个问题,邸飞给记者描述了这样一番场景:在天坛医院,拄着拐杖贴在墙角的老太太、母亲怀中嘤嘤啼哭的孩子、抱膝蜷缩坐在地上的妇女……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倚在手术室外、病房门前、走廊之间,吵嚷声混着哭闹声——他们为的,只是让专家看上一眼,身体舒服点儿、心里踏实点儿……

  “病人排不上号,家属挺受罪,我们心里也很堵得慌。”邸飞说,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各类外地病人艰辛求医的场景,而他想用自己的努力,改善这种状况。

  去年8月2日,邸飞终于“圆梦”——接替他的同事担任张家口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主任。

  虽然在心中设想了几百遍到了张家口工作的场景,但真正到来后还是有些措手不及。邸飞说,刚上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做了三十多台手术,几乎每天一台。“神经外科的手术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样的工作强度,比我在天坛医院还要高!”

  手术只是一部分。每天还要出诊、查房、带教,更有脑科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天一上班,邸飞就像陀螺一般地转。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哪里都想做到最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一个人恨不得变成几个用。

  搭台

  邸飞说,让他感动的是,第一医院的同事们对于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愿望非常强烈。“有一次,脑科中心做了一台非常棘手的手术,一直做到凌晨1点多,可全科的大夫都在我身边观察学习,让我非常感动。”

  帮助张家口的同事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邸飞也在思考,怎样让一位医生“从一个看病做手术的,变成一位医学工作者”。

  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天坛医院的医生,邸飞不可能永远待在张家口第一医院,因此他希望能在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一个医生,手术做得再好,也成不了真正的医学家,因此我们还鼓励大家在工作之余多搞科研,多写学术文章。”上任后,邸飞便开始着手推进脑科中心的品牌建设工作,试图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学术氛围的营造等形式,树立脑科中心医护人员参与临床医学研究的良好风气,更好地服务患者。

  4个多月的时间,脑科中心已经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科研立项4项,还申报了一项市级的科技进步奖。此外,在邸飞的引荐下,首批18位第一医院的医生已经前往天坛医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活动,从基础上完成蜕变。

  筑梦

  京张医卫一体化发展,张家口地区老百姓享受到的实惠最多。可以想见,如果一位患者能在张家口享受到和北京一样的医疗服务,他绝对希望能在家门口得到治疗。同样的道理,而来张家口看病的患者越多,就有越少的病人进京求医。

  几个月间,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的招牌已经打响,在治愈者邻里间口口相传。据介绍,如今来脑科中心求医的,已经有不少是从山西、内蒙古,甚至海南专程赶来的患者。

  以往医院间的交流,主要是要解决当地看病难的问题,而这次挂职带教,更深入的方面是要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邸飞说,虽然在第一医院带教,但他最大的愿望是带动整个第一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发展提高,使张家口的百姓能够从京张医卫一体化中获益,从而真正达到为北京医院分流的作用。

  “来到这里,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邸飞说,对于未来,他满怀憧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推进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出一份力,让老百姓看病不那么难、不那么贵。

  记者 郭涛 通讯员 胡程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