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张元动:古生物化石的“朗读者”
//www.workercn.cn2017-04-10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11月3日,张元动在云南北部者根-拉伯途中(金沙江边)考察地质和地层。

  张元动把发现的每一块化石都视若至宝,工作离不开石头,生活也少不了石头的影子。在别人的眼里,张元动所在的古生物所背靠北极阁,山景旖旎,而在他眼里只有侏罗纪地层概念。

  4.45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85%的海洋生物物种灭绝,一片凋零。这次大灭绝后,海底世界就一片死寂,毫无生机了吗?张元动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2月10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元动团队发在《当代生物学》上的文章,通过在浙江安吉发现的一个大灭绝后残存期的特异埋藏化石群——安吉动物群,揭示了大灭绝后的奇异海洋生物世界,展现了“劫后余生”独特场景。

  然而,追根溯源,这一重大发现却是张元动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课题“中国典型页岩层系地质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页岩气地层时的意外收获。虽然山清水秀的安吉不是寻找页岩气的理想区域,但令这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没想到的是,安吉为他准备了另一份惊喜。

  无心插柳,发现世界最丰富的海绵化石群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找到安吉动物群,正印证了这句话。”张元动说。

  2012年冬天,寒雨笼罩着安吉地区。在景色宜人的赋石水库岸边,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英国威尔士国立博物馆、浙江省地调院等联合组成的“中英野外调查队”为寻找笔石化石已经工作了数日。

  一天临近傍晚收工时,来自英国的乔·博廷博士突然大叫起来:“这是海绵化石!”闻声,张元动急忙赶来。因为“这个时期的海绵是没有先例的”,谨慎起见,张元动拿起放大镜细细观察。在放大镜中海绵化石的骨针呈束状排列,软躯体的轮廓形态也清晰可见。张元动确认,“这就是海绵了”。

  “当时确实没有想过能找到海绵,太偶然了。你们知道,海绵是底栖固着的海洋动物,在这个200米深度以下的缺氧海底能发现这类动物,而且就在生物大灭绝后,确实非常意外。”张元动说。

  这一意外的发现,却绝对是古生物研究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意味着,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后的4.44亿年前的海底并非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沉寂和荒芜。在海洋深处仍有丰富多门类、多种生态的生物繁衍生息,甚至还生机蓬勃。这一前所未有的发现向世人揭开了海洋生物世界“劫后余生”的独特面貌,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当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张元动兴奋地圈点着那张当年在赋石水库边的合影,“就是在乔·博廷博士脚下这块地方,我们发现了第一块海绵化石”。

  也就是这一小块无意之间发现的海绵化石,叩开4.44亿年前的历史大门。在之后的几年中,张元动和同事们跟随着化石的指引,发现了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海绵动物化石群——安吉动物群。至此,奥陶纪大灭绝后深藏于海底的生命记忆一点一点被寻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