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剑平:五年挽救上千个白血病人的生命
//www.workercn.cn2016-02-25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剑平,53岁,博士,一个与血液研究打交道的人。这是一个从死神边上走过来的人,眼下,他在干着一件神圣的事情——让更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他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75例HLA新等位基因,均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命名,并被收录国际HLA基因库。2月24日,刚刚获得“感动沈阳十大人物”荣誉的李剑平接受采访时很平静。

  骨髓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是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问题,如果骨髓供者与患者(受者)的HLA不同,便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HLA 分型要比ABO血型复杂得多,每个人不是从父母分别得到一个基因,而是得到一串基因(HLA单倍型)。HLA分型有常见、少见、罕见之分,常见的HLA分型,在300至500人就可以找到相同者,少见的HLA分型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概率,而罕见的就要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群中寻找。

  生命存在一天,就要有价值地活一天

  1986年,李剑平以优异成绩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公派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留学攻读博士。

  2002年,这位海归博士被引进沈阳中心血站,开始了血液研究,组织配型实验室工作。

  那时,忘我工作的李剑平经常发烧,时不时地感到疲乏无力。为了不影响骨髓库工作进度,李剑平没有告诉任何人,经常偷偷吃几片退热药坚持着。

  当不得不到医院时,诊断结果却是:“肝部占位性病变”。他不得不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术后仅两个月,李剑平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站领导让他每天工作半天,可他坚持和其他人一样工作。长期服药造成的剧烈头痛,高尿酸症带来的痛风他都挺着。

  即便如此,他也没休过一天。“只要生命存在一天,就要有价值地活一天。”

  75例HLA新等位基因入“国际库”

  白血病让人谈之色变,而治疗白血病有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因此,为患者找到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移植治疗成功的关键。

  HLA在普通人群中配型成功的比例是几千分之一至几万分之一,甚至是十几万分之一。

  李剑平创建的配型实验室被指定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辽宁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他创建的辽宁省组织器官移植配型中心,负责对辽宁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及临床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进行HLA基因分型工作。

  “每年移植医院为需要骨髓移植病人检索HLA相吻合资料约200例。近5年来,挽救了上千个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病患者的家庭。”李剑平的助手、省输血医学研究所副主任李晓丰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捐献者进行常规HLA基因分型时,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睿智,李剑平陆续在世界上首次发现75例HLA新等位基因!这些新发现的HLA 新等位基因均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命名,并被收录到国际HLA基因库中,填补了国际空白。

  权威专家认为,新等位基因的发现除能使器官移植的配型更为精准,有助于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后组织器官的存活率外,对个体遗传特征鉴定、输血相关免疫风险等领域的研究以及人类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千例DNA鉴定无一错鉴

  亲子鉴定是涉及法律、伦理、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准确的法医物证鉴定技术在维护司法公正、社会和谐与家庭幸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晓丰介绍说。

  这些年,李剑平带领研究所接受了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个人及医疗机构委托的DNA亲子鉴定、个体识别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成活鉴定……

  “上千例DNA亲子鉴定,无一错鉴、无一投诉,司法采信率100%。”李晓丰说。

  每一份鉴定意见书上都留下了李剑平严谨的笔迹。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维护司法公正,现在,身为沈阳中心血站副站长的李剑平一如既往地坚持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