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裴端卿:生命充满了惊喜(图)
//www.workercn.cn2015-06-19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2

  挑战未知领域

  当小学校长的父亲,是湖北农村走出来的裴端卿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第一推动者。

  “到现在我都记得,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当一名科学家很光荣。他一口气讲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裴端卿说。

  1980年,15岁的裴端卿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农科院。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留学项目,并于1985年赴美留学。2002年,回到祖国的裴端卿已经37岁。17年的海外研究生涯,让他拥有美国大学终身教职的身份,成为业内闻名的肿瘤学家。但他最终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金属蛋白酶与肿瘤转移领域,从北京南下广州,转身投入国内尚是一片空白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始了艰苦的拓荒路。最困难的时候,连“中科院”的金字招牌都失去了光彩——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基本硬件设施、试验周期漫长难出成果,裴端卿和团队一度连学生都招不到。

  想尽办法鼓舞士气、咬牙带着队伍坚持再坚持,成了裴端卿的日常功课,小时候父亲讲给他的励志故事被他一遍一遍讲述给自己的团队同事、学生,支撑整支队伍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2007年11月,香山科学会议第313次学会召开,中国的科学工作者第一次全面聚焦干细胞生物学。在大会上,裴端卿介绍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研究,力陈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并建言国家加大对干细胞研究的投入。会议最终催生了2008年科技部基础司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框架下的3个iPS的973项目立项。从此,干细胞研究在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通道。

  3

  打造“中国团队”

  “科学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事业,我们必须凝聚团队的力量去面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以开放的态度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团队’。”裴端卿说。

  从2004年担任副院长开始,裴端卿就开始了新的团队建设计划。他分别引进和培养了近20位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研究员,自己培养了25名博士,目前整个研究院科研人员有600余名。

  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西班牙籍科学家米格尔就是其中一员。来到广州生物院后,米格尔放弃了以前擅长的肾癌研究,与裴端卿一起投身干细胞领域,并取得了诸多轰动性的突破。2010年,他成为第一位非华裔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

  “通过裴端卿的努力,世界看到中国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的开放姿态,这也是中国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米格尔说。

  大家愿意追随裴老师,因为他可以给学生们6年时间去做一个科研项目,也因为他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11点下班,样样事情身先士卒;因为他时刻愿意与大伙讨论实验结果,也因为他会主动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毕业后,我想留在这里继续发展。这里就是全球最好的干细胞研究平台,也有全球最好的研究团队,我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博士生王晓山说。

  现在的裴端卿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希望“跑一个全程马拉松”。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科研工作。(王 攀  周 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