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院士李兰娟的多彩人生:生命的探寻永不停歇
//www.workercn.cn2015-05-24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她通过对H7N9病人体内病毒和活禽市场禽类粪便中病毒的比对研究和基因测序,得出基因吻合率高达99.4%的结论,在全世界首次证实人感染的H7N9病毒来源于活禽。她据此向国家提出关闭活禽市场的建议,使得禽流感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她将此前的人工肝技术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用于H7N9病人的治疗,创建“四抗二平衡”的治疗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使浙江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比全国低40%.她通过机理研究,快速研发出H7N9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结束了我国禽流感疫苗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目标坚定,行事如风。”李兰娟的同事和学生这样评价她。在位于16楼的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着一幅摄于2014年零时的照片。虽然已是深夜,但照片里的李兰娟和她的学生们却面无倦意、斗志昂扬。“我们在实验室迎来2013年的新年钟声,2014年依然如此。受李老师工作精神的感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敢懈怠。”实验室副主任李君说,他们挂起这幅照片的寓意是,“学习李老师的执着精神,一生一世(谐音1314)呆在实验室”!

    “创新,永远在路上。”2015年,李兰娟的科学探索之路仍然没有丝毫停歇。由她所在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协同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香港大学新发突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CDC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的浙大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成功。作为我国所有科学前沿中,唯一的医学类协同创新中心,这里汇聚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国际学术大师和16个院士。“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我们还大有可为”。李兰娟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公益,尽最大可能燃烧光和热

    在李兰娟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也算不上成功。作为一名医生,她希望自己能将治病救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为使全国各地更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福音,她毅然放弃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为确保治疗技术的规范有序,她制定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无偿将她的人工肝技术推广到全国。在她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常年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培训的医生和护士。截至目前,她的李氏人工肝技术已推广到全国31个城市,治疗患者2000多例,显著提高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生存率。

    在李兰娟看来,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有社会担当的勇气。禽流感肆虐之时,面对人们的恐慌,她带头吃鸡肉,身体力行介绍科学的防范方法,并告诉大家吃鸡无害,极大提振了养殖业的信心。

    在李兰娟看来,受益于社会,就应加倍反哺社会。她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树兰人才基金”,奖掖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为确保评选公平、公开和公正,所有评选均委托中华医学会成立的评审专家库,参照国际惯例独立评审。去年,基金首次颁奖,两位院士和10位年轻人获奖。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李兰娟说,科学家精神就是对科学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它既包含开拓创新,也包含坚韧不拔,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百折不挠。(新华社杭州5月23日电 记者 张乐 韦慧)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