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孙鹏展:科研就是一场足球比赛(图)
//www.workercn.cn2015-05-0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和所有“隐秘而伟大”的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一样,孙鹏展拥有不少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成绩。

  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16篇SCI收录论文,总影响因子大于94;他的研究成果曾受到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im教授的高度好评;他先后获得波音奖学金、GE基金会科技创新奖、材料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奖、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然而,面对这些学术上的荣誉,这个25岁的辽宁小伙、清华大学直博三年级的学生却对自己“还不太满意”。他把科研比作一场足球赛,开赛之前没有人会知道谁会进球、进多少个球,但他相信,最终进球的那个球员,一定是因为不停地奔跑。

  做科研想要有名,就没有钱

  2000年年初,那时正是辽宁足球的鼎盛时期,还是小学生的孙鹏展作为校足球队成员参加了省级联赛并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原本可以走上这条路的他却意识到这条路“太窄”,并选择了放弃。但足球的激情和自信却留在了他身上。

  高三上学期,成绩优异的孙鹏展就已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原以为自己能进入数理基科班,可最后他的名字却出现在机械工程系。

  为了圆自己的“基础科学梦”,孙鹏展选择了离物理化学最近的材料领域进行研究。通过广泛阅读大量的文献后,孙鹏展开始进入状态,走进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我喜欢看很多不相干的文献,这样会产生许多新思路和新点子。”孙鹏展说。

  2009年,作为“因材施教优秀人才培养项目”的入选者之一,本科二年级的孙鹏展正式进入实验室,选择研究纳米材料最基础的方面。“实际上纳米材料离应用很远,我觉得还不如做更基础的,为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对于这种可能“为别人做嫁衣”的研究,孙鹏展想得很清楚,“做科研,只想着立即应用和挣钱,则无名;想要有学术声望,就可能没钱。”

  每天期待着各种未知的新奇变化,并能对研究保持长久的激情,这是孙鹏展理想中的科研状态。

  科研的基石如果没有打牢,随时可能坍塌

  和别人眼中的“天才”不同,孙鹏展认为自己属于“厚积薄发型”。因为,每进入一个新环境,性格慢热的他总需要一段时间来摸索和适应。

  他记得,全班97名同学,入学第一年的期末他的成绩排在49位。“这样反倒觉得自己的上升空间较大,能放下心理包袱。”之后,他的成绩很少出现在前5名以外。

  大三时,他本和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却遗憾地擦肩而过。

  那时,孙鹏展把时间全花在了实验上,不分昼夜地工作。他的研究也终于有了起色与进展——他得到了一批优异的数据结果。于是,他立即将撰写的文章投到了应用物理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应用物理快报》上,他也很快得到了编辑“小修”的反馈。

  如果不出意外,“小修”之后的这篇文章便会立即发表。事实上,在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这是极其罕见的,这对孙鹏展来说也是极大的荣誉和诱惑。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在他再次重复实验时却发现,自己的测试手段出现了问题,之前获得的结果有一些竟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如果学术上的第一篇文章便存在“污点”,相当于基石没打牢,今后随时有可能崩塌。因此,经过无数次思想斗争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撤稿!

  本科的刻苦努力,并没有让孙鹏展收获理想中的成果。他调侃自己本科时“失败是常有的事,成功却一次都没有过”,但这并没有打败孙鹏展,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较强。”

  在他看来,自己的信心来自曾经喜欢体育、踢过足球,“踢过足球的人,团队意识和自信心都比较强”。

  足球和科研,两个看似水火不相容的行当,在孙鹏展身上却结合得恰到好处。足球带给他的自信让他能在长时间看不到成果时选择继续坚持下去,科研过程中的各种新奇现象又能使他激情爆发。

  进入研究生以来,孙鹏展科研成果丰硕,几乎没遇见什么“大挫折与大失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