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振江:求振中药之威(图)
//www.workercn.cn2015-02-26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技术信仰

  在朋友眼中,李振江是个非常精打细算的人,说白了“太抠门”。

  平日里,李振江就住在神威厂区的职工宿舍,面积不过30平方米,与他的几千名职工一起在食堂用餐,不开小灶。香港上市期间,他到世界各地路演,一天奔波好几个地方,经常是晚上赶路,白天演说,行李中装着方便面。

  李振江的细致有时让人难以理解。比如,神威每一笔招待费的预算他都要亲自审批;神威新办公大楼开建时,装修瓷砖的样式和颜色他都要亲自把关过目。

  “的确,我可能会计较于一支笔的预算,但我却毫不吝于设备、人才的投入。这叫做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李振江毫不讳言自己的精细,但他告诉记者,神威检测中心有上百台检测设备,每一台都至少抵一辆奔驰车!

  对此,神威引进的第一个大学生,1988年进厂的李军山说自己最有发言权。他清楚记得,刚进厂时,他在化验室工作,最值钱的检测设备是一台上千元的天平,而如今,神威的检测设备价值上亿元,随便拎一台出来都一两百万。

  正是对技术的信仰,让外人眼里抠门的李振江常常一掷千金。

  早在1987年,软胶囊这种剂型刚在国内出现不久,李振江就在全厂一片非议中拍板上马一条生产线。当时,一条软胶囊生产线的价格是普通胶囊生产线的数倍,而前一年公司利税刚刚突破百万元大关。李振江这一举动在当时看颇为疯狂,但今天看却已经埋藏下神威此后成为全球最大胶囊药品生产企业的伏笔。

  1998年,李振江到日本考察发现,日本对中药制剂的提取浓缩已经靠计算机控制了。回国后,他便要求研发部门实现中药注射剂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当他下达该命令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要完成这项技术何其艰难。因为,当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中药全程提取计算控制的技术,就连日本也是仅仅局部实现计算机控制,而且没有现成的相关设备出售。

  经过多方打听,神威在哈尔滨找到中船重工一家专门制造大型舰船主动力的研究所,双方开始进行技术合作。2001年,神威中药注射剂生产首次实现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之后,又几经技术优化,直到2008年才完成三期。这一过程,前后耗时近10年,投入3亿多元。

  “只要对生产有用的就上,花钱绝不手软。”熟悉李振江风格的神威副总刘铁军说,看到能提高生产质量的设备,李总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他举例说,药材粉碎之前一直效果不太好,有一年李总在沈阳药机展看到一台新的粉碎机,马上花40多万元买了回来,“这种新开发的设备我们是第一个用的。”

  正是这种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近乎狂热的追求,让神威彻底打破了中药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和味道难以下咽的口感,大步迈向现代化大工业生产。

  一直以来,神威频频引进的天价人才成为业界的焦点。当记者询问李振江“神威最值钱的人才身价几何”时,他却狡黠地回答:“人才都是无价之宝!”

  其实,早在1988年,求贤若渴的李振江就怀揣25000元到石家庄一家高校,以支付培训费的方式“买”回5名毕业生,一时间李振江爱惜人才的消息在大专院校和同行间传开,不少人才纷纷加盟。

  李振江说,神威在研发上的投入已超过销售收入的5%,但神威首席科学家王正品认为实际投入比这个比例还要高。

  “这十几年的投入起码在30亿元以上,其中有20个亿在基础研究方面,有10个亿投在三级研发体系和员工培训方面。”他说,神威鼓励员工个人发展,每年选派数十名优秀员工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研修。还鼓励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优秀建议常常重奖数万元。

  李振江是一个有许多梦想的人。“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让国粹中药尽快走出国门。”他说,他愿意成为这一梦想的推进者。(记者 姜 艳)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