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梁增基:北方旱地“小麦之父”(图)
//www.workercn.cn2015-01-12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广大农户多提供优质良种,永远没有尽头。——梁增基

    在陕西省长武县有这样的说法:“南方水稻有袁隆平,北方旱地小麦有梁增基”。提起梁增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关中农民总是引以为傲。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渭北,大部分耕地都用来种植小麦,但冻、旱、锈、倒、黄矮病等时常发生,种出的小麦秆如茅草,穗粒不饱满,亩产不过30多公斤。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由于渭北旱塬贫瘠的自然环境,小麦不够吃,啃着高粱面窝窝头、吃着玉米芯和山野菜成为常态,“以前自然灾害多,大伙肚皮填不饱,为了提高产量,育种工作很有‘搞头’!”梁增基一张嘴,乡音不改。

  生于广东茂名,1961年,年仅27岁的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偏远贫穷的长武县,被分配到陕甘交界旱区的基层农技站。在这里,梁增基相了本系统的媳妇,扎根西北小麦育种工作,而这行一钻就是53年。一区区耕作,一粒粒下种;锄草、施肥、防虫,块块标记,株株建档;从一粒粒剪开麦穗、去掉花粉,到杂交试验,工序繁杂而枯燥,收获时节,精挑细选,单打单收。对于梁增基而言,他所倾情的这片土地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实写照。

  梁增基把自己的宿舍变成了种子室,桌子上摆满了信封纸袋,屋梁上、墙壁上挂满了麦穗。从最初农场借来的二亩地开始,到后来省吃俭用、四处“化缘”建起目前已有3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试验基地。多年来,他突破小麦育种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省审的“7125”、“702”、“长武131”。品种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累计推广过亿亩,增产超过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对于整天在地里“刨食”的梁增基而言,用开水泡馍充饥、与田间麦苗为伴、以田坎当床打盹的坚守播种下了颗颗麦种,收获成片的麦田。

  “梁增基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在推广区阻断了小麦锈病南北传播的道路。”杨凌多个同行专家说起他们眼中的梁增基。现已年过八旬的梁增基,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凭着“粮”心,在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寻觅良方。2013年6月8日,80岁的他在短短两天时间里跑遍了陕甘两省17个县市的试验田块,行程1500多公里。2014年6月10日,他又去了灵台、宝鸡、岐山、凤翔、千阳、乾县、永寿、麟游等8个县市大田观摩查看,早上4点出发,夜里1点归来,一天近千公里路程奔波,只为掌握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数十年来,梁增基一边注重培养小麦育种科研人才,一边一门心思关注着农业生产跨越发展,始终跳动着一颗突破新领域的心。他认为高产仅仅是第一步,吃饱了还要吃好,还要保证单产更高更稳,以便腾出土地发展多种经营,达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同步繁荣。说起自己的“私心”,梁增基直言:“全国在县级单位搞育种的非常少,不少地方只是昙花一现,长武能长期坚持下来不容易,咱退了,经验还在,给年轻人指指路,为广大农户多提供优质良种,永远没有尽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