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施一公研究组成功背后的故事:六年,一场“聚光灯”下的负重跑
//www.workercn.cn2014-07-0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科研的态度就是:坚持、协作和担当

  “生平第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施一公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而在学生们的眼中,有一个永远给他们“打鸡血”的施一公:一大早走进实验室,他就等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准备与学生讨论课题。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生化结果,会突然激发他无限的灵感。

  学生们都说:“施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科研的方法,更让我们学会了科研的态度,那就是坚持、协作和担当。”

  “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找他,都会从他那里获得无限的激情,什么灰心丧气都没有了。”2013年10月的一天,马丹和卢培龙遭遇了实验中最惨痛的挫败,辛苦养了一个多月的细胞在进行最后转化时,摇床却突然坏了,“一摇床的细胞摇瓶,碎得到处都是,满床都是玻璃”。是施一公的宽慰让欲哭无泪的她重燃斗志,“科学研究从无坦途,那么多科学家苦苦较劲的世界级难题,哪能随便成功?”

  这个课题就像打仗一样,需要与时间赛跑,这让一向和蔼的施一公有时也变得严厉。2014年春节,新婚的马丹和卢培龙硬着头皮请了三天假回家见父母。可返校后,还是被他说了几句,“实验室还有7位同学都在这儿过的年,到这个份上了,必须玩命。”

  每天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的他,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夺秒。当你读到经典文献,听到同行又取得了重大成果的突破,甚至每听到一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有鼓舞,但更深的是来自心底的压力和不安全感。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