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厨师王建华:从摆摊到拥有品牌面馆
//www.workercn.cn2017-10-10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厨师王建华:从摆摊到拥有品牌面馆
他勤劳善良用心做事 在省会打拼10年站稳脚跟

  ■王建华曾经在街头摆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很多人还记得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在时间长河里,5年不过匆匆一瞬,却会因历史书写者的勇气和担当显得格外厚重。这5年,一大批民生工程正在惠及全体人民:科技不断发展,出行越来越便捷,农村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高铁技术的创新升级,让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中国,正让13多亿人民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今起,本报推出“喜迎十九大 家国情中国梦”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基层,从百姓的视角讲述这5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图 本报记者 南开宇

  飞速发展的石家庄,五年来变化巨大。不仅是城市在发展,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五年来同样有着巨大的改变。从农村走进城市的王建华就是其中之一。

  初到石家庄,第一步是养活自己

  王建华是一名厨师,生在藁城区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自上学起就喜爱做饭的他,选择了厨师这条路,曾经在家乡干得挺好,可王建华更向往到城市发展。2008年春,他到省会石家庄尖岭小区落脚。

  那时,王建华和妻子一穷二白。夫妻二人把女儿留在了老家,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好在距离很近,每个周末都能回家探亲。他在兴苑街与槐岭路交口摆起地摊,起初做早餐,他选择卖馅饼。在城市生活,比在农村的老家成本要高,为了挣出夫妻二人的生活费,王建华不辞辛劳。早上四点半,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已经起床活面、切菜、调馅、生煤火、出摊……一个早上可以卖出一百多个馅饼,一直干到上午,虽然累,但看着手中的一堆零钱,他还是感到开心,虽然挣得不多,可就是这些零钱支撑起他们在大城市发展的第一步:养活自己。

  王建华不想让女儿受苦,挣得不多还要往老家拿钱,夫妻俩只能租住在别人放杂物、自行车的小房,里面除了一张床和一面镜子,什么也没有,也放不下。而妻子没有怨言,不仅和他守在这间小房里,更陪他一起出摊干活,风雨无阻。

  想开自己的面馆,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

  卖馅饼能温饱,但想着在城市发展的王建华开始琢磨做什么才能挣钱。他想到了北方人最常吃的食物:面条。藁城是宫面之乡,为了能做出与众不同的面条,王建华选择了“原汤面”,结合爷爷曾经讲给他的宫面制作要领,靠着“原汤面”,王建华收获无数“吃货”的回头。这让他有了开面馆的想法。

  2009年王建华开了面馆,可因为没有经验,不到一年把之前辛苦攒下的积蓄都搭了进去。“大城市里发展,哪儿有一帆风顺的?”王建华说。2010年,他重新开始,在省会街头摆摊继续卖着他的特色“原汤面”,每天靠三轮拉三百多斤重的东西,在外面一忙就是一天……辛苦付出渐渐赢来收获,他的面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可。于是王建华奖励自己,花240元买了个老式电视,又花90元给老婆买了辆二手自行车。“那时有能力换好点的地方住了,但我想开自己的面馆,希望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王建华说。

  良心做面,本分做人,爱心做事

  成就需要时间累积。王建华的面条生意越来越好,精心开发的面条品种也越来越多。王建华坚持良心做面,本分做人,爱心做事。虽然生意刚有起色,但他从不吝啬帮助他人。2013年底,行唐县村民高金菊带着重病的老伴和有精神疾病的儿子来省会治病。看病花去了太多的钱,高金菊只能常去市场买最便宜的食物。高金菊第一次去王建华的面摊,要最便宜的面,当王建华了解了这一家人的情况后,每天免费提供高金菊一家的饭菜,甚至带着营养品前往医院看望。

  2014年王建华终于开了他在石家庄的第一家面馆——“金翠丰原汤面”,他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店,好味道也引来八方食客的光临。随后,王建华广收学徒,在省会,第二家、第三家“金翠丰原汤面”连锁店相继开业。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建华说,这是他的准则,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如今,在省会打拼10年的他终于有了自己明亮干净的小家,更迎来二女儿的出生。他们一家也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王建华说:“石家庄很美,这里的人们很友善。这是一片可以让梦生根发芽的土地。”他准备免费教授面食技术,只为让更多外来人走上成功之路,像他们一家人那样爱上这个城市,让梦开出花儿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