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80米高空“驭风人”
//www.workercn.cn2017-09-04来源: 中工网--《天津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80米高空进行清洗作业

作业前做好安全防护

整理仓库器材

运维团队每次巡查至少要跑10公里

正在高空作业

进行清洗作业

  每天巡视攀爬10多回,登上28层楼高的高空,确保19座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确保源源不断向天津市输送绿色能源,他们就是天津市津能风电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大神堂,这地方在本市最东端与河北唐山的交界处。据说,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就是从这里照进津沽大地的。站在这里,一眼望去,拔地而起的19座80余米高、通身洁白的风力发电机组指天而立,风机叶片随风转动,为津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绿色能源。这是天津市津能风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大神堂风电场所在地,也是运维工徐超林和他的伙伴们工作、生活的地方。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这儿歌就好似为徐超林他们写的。负责着这方圆5.2平方公里风电场的运行、维护、管理的,只有徐超林他们6人。这些平均33岁的年轻人一年四季坚守在风机之巅,成了“驭风人”,每天迎着朝霞、伴着落日在80米的高空行走作业,精心呵护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难吗?记者在徐超林指导下,系好10余公斤的安全带体验登风机。

  “如今登风机有‘电梯’啦!”徐超林很满足。这所谓电梯只是个不到50厘米见方的踏板,2016年企业负责人特地为职工安装的风机专用免爬器。这个电动设备就置于风机内部的垂直爬梯上,作业人员需要头戴安全帽、身着厚工装、安全带及检修工具站上踏板,双手控制操纵杆登塔。风机高大,但内部直径不足3米的塔身狭窄幽深,每隔10几米才有盏灯照明。通过风机连接处时尤其紧张,由于有巨大法兰的突起,身材较瘦小的记者也只能紧贴操作杆才得以通过,稍不留意,安全帽就会因碰到巨大的螺丝钉而发出清脆的碰撞声。“我们刚入行时,需要过的首道关就是徒手爬梯。240多阶直梯,每天上下10多回,得比猴子灵活才算过关!”徐超林笑了。

  每到“迎峰度夏”,工人们基本都得“连轴转”。今年盛夏,酷暑难耐,室外最高气温曾近40℃,犹如大“蒸笼”的机舱内部温度更是达到46℃,“蒸”得人透不过气,机组的金属部件也烫得无法用手直接触碰。身处相当于28层楼的高空,微风吹过,机舱随之摇晃,仿佛海上行船。“为了体力消耗少、工作进度快,我们一般中午不下塔,带着午饭和水,在机舱内干上10小时是工作常态。”徐超林说。

  严寒天更难。2015年以来,风电场连续两年冬季遭遇了持续性冻雨和降雪灾害,19台风机均有叶片严重覆冰停运的情况,风场面临着投产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徐超林他们在冻雨期间检查机组安全状况100多台/次,机组抢修十余次,抢发电量数十万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灾害造成的发电量损失。“2016年11月21日的那次冻雨,真是‘风吹冰’,走在路上眼睛都睁不开,冰碴儿打在脸上针扎一样疼。平常二十几分钟的路硬是走了两个小时,回到站里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徐超林回忆。

  天天与风机为伴,工作条件艰苦非常,但当清洗机舱外部油泥的李剑钻出机舱顶时,那天高、云淡的壮美景象还是促使其系好安全绳后,掏出手机递过来:“来,帮我‘咔嚓’一张!”这也是工作小情趣。远离了繁华城市的日子是枯燥的,但小伙子们能自寻乐趣。“我们能上网、可健身,单位还给我们宿舍配了电视,闲时还能跟同事们打打牌。”徐超林指着离11号风机不远的一个当地村民们自家虾塘盘算着,“这些虾个头大、无公害,但只够附近村民吃,在外头市场上可买不到!”说到这,他那张黝黑面庞上透出一丝调皮来。

  这个距离天津市区100公里的风电场自2009年一期工程成功并网发电,便实现了天津地区风力发电零的突破,成为本市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里程碑。“驭风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企业“有风必发,大风必满发、稳发”的理念,截至2017年8月30日,企业已连续安全运行2528天,并累计向滨海新区提供超过4.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为“绿色天津”建设添砖加瓦。(记者高竹君摄影沈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