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嫁”给社区服务的“任性”姑娘(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社工黄娟娟正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指导训练。 南方日报记者 万稳龙 摄

  中心的社工在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血压测量服务。

  社工陈玲玲(右)向市民宣传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特殊儿童关怀服务。

  本期导读

  位于荔湾区的南源街,是一片粤味十足的广州老城区,这里古树林立、小巷纵横交错,糖水店、精修钟表摊、宗氏祠堂及众多青砖石脚的广式老建筑,沿街巷错落分布着,不时还有哼唱着粤语童谣的孩童从身边溜过。

  “80后”社工陈玲玲和“90后”社工黄娟娟工作的地点——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就在这条古老而热闹的街道上,在居民的家门口。在服务广大街道居民的同时,这两名年轻的姑娘也创下了一个了不起的特殊纪录:依靠自筹资金,她们在南源街“兼职”开展了针对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关怀服务,于2015年6月建立了广州首个社区级的儿童早期介入中心。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两位从事社工服务多年、柔情与热情并在的姑娘,见证了她们作为最基层的社会工作者,用一点一滴的爱心与耐心关怀那些特殊儿童,用善良与真诚对待周围每一个人,也数年如一日坚守“服务大众”理想的美丽人生。

  1.结缘

  打开通往特殊儿童内心的“神秘之门”

  随着时代更迭,当年承担宗族议事、乡贤联谊功能的马家祠堂如今已悄然嬗变,成为了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

  祠堂两侧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祠堂内,一群孩子在服务中心嬉笑玩耍,他们打乒乓球、做游戏,分外热闹;而与祠堂一墙之隔的另外一处院落内,两三个孩子则分别坐在屋内的一角,低头摆弄着手中的玩具,显得十分安静。

  这处与外界相对隔绝的院落,便是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这几个沉默的孩子,表面上看他们与其他孩子并无什么不同,但实际上,他们或不爱与人交流,或专注力不足,或行为刻板单一……他们是一群“特殊儿童”。

  “你好,我是社工姐姐!姐姐能跟你一起玩吗?”生于1990年的女孩黄娟娟耐心地和孩子说着话,尽管对方一门心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摆弄着心爱的玩具车而极少回应她。像这样被孩子“冷遇”的场景,黄娟娟和陈玲玲——儿童早期介入中心仅有的两名社工,已经遭遇过无数次。

  说起儿童早期介入中心的成立,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中心”)副主任陈玲玲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前身是南源街家综中心在2013年启动的专注力训练计划,其设立初衷源于一个“特殊个案”。陈玲玲回忆道,2013年南源街家综中心进驻当地一所小学开展活动,期间偶然发现一名三年级的孩子有异常表现,决定尝试对他进行帮助。

  “当时这名孩子已被医院确诊为多动症,存在专注力不足等问题,由于服用相关药物,还经常产生呕吐、食欲不振,和其他小朋友沟通也存在问题。”陈玲玲说,当时大家都缺乏辅导特殊儿童的经验,于是特别邀请了一位从事特殊儿童服务工作20余年的老师与孩子进行交流。

  社工们的介入让这名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的注意力渐渐变得集中起来,老师打给家长的投诉电话也从原来的“几乎每天一个”大幅减少;最让家长高兴的是,经过社工3个多月的介入后,孩子的成绩从C上升到B。

  “看到孩子成绩提高,甚至愿意主动去和其他孩子亲近、拥抱,我们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起案例的成功,让陈玲玲感觉“打开了一道通往特殊儿童心灵世界的神秘之门”,随后,她产生了为特殊儿童提供专注力训练服务的想法。

  于是,她便与家综中心另一名非常喜欢小孩的社工黄娟娟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兼职”开展特殊儿童专注力训练计划。

  2009年毕业于韩山师范学院的陈玲玲,大学时候主修的专业是心理学,尽管已经有了好几年的社工经历,但在当时,她对辅导特殊儿童仍旧是“一头雾水”;而黄娟娟大学时主修社会工作学,2013年到南源街家综中心工作之前,曾在教育机构有过一年的工作经历,虽有与特殊儿童接触、对之进行教育的经验,但也是一名“新丁”。

  而要涉足“特殊儿童训练”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没有几把“刷子”,不是轻易就能够完成的。为此,陈玲玲和黄娟娟阅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书籍,并接受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努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特殊儿童辅导师。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