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保国: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www.workercn.cn2016-06-27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

  李保国是怎么成为“李保国”的?

  我们该如何成为“李保国”?

  本该是含饴弄孙之年的李保国,曾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儿时奶奶常说的话:人一辈子得做点让别人好的事。他仍记得奶奶当年朴素的话语:“这小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做成点事。”从那时起,这“做成点事”的情愫便融入李保国的血脉。

  若干年后,已投身山区开发的李保国这样说,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

  李保国还经常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河北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不忘初心、守得住初心,成就了李保国朴实无华的一生。而朴素情感一旦升华为信仰追求,就会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动力。为了“做成点事”的愿望,为了“值得骄傲”的事业,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太行山,身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

  成长的道路上,从来少不了义与利的碰撞,得与失的取舍……李保国有着怎样的胸怀与智慧?

  “大事”与“小事”。李保国的事业很大:全面小康,难在农村;脱贫攻坚,重在太行。李保国抓的事又很“小”,小到一家一户、一枝一叶,小到对农户“死盯、盯死”。村民不懂无公害果树技术,他就手把手教;有村民不敢尝试,他自掏腰包帮他们试用新技术。“西装革履的样子,怎么和农民坐在一个板凳上?”“土得掉渣,农民才能听得懂、听得进。”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核桃种植户打来求助电话,他会星夜兼程往返1000多公里做指导。原因很简单:“核桃修剪一年就得趁这几天,要不就晚了。”

  “大账”与“小账”。“要是每次都想那么多,这些年我也就干不了那么多事了。”从绿山延伸到富民,从省内拓展到省外,帮扶从相识的到不相识的,李保国从不讲什么分内分外,也从不寄希望于“等靠要”。为了做技术指导,他曾经在石家庄一天转了4000亩苹果园。有人说:“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大家”与“小家”。李保国有三个“家”:城市里的家,各个帮扶村里的家,越野车里的家。作为生活伴侣,李保国与妻子用心呵护自己的小家;作为工作搭档,夫妻俩更牵挂着科技扶贫事业这个大家。为驻村搞课题,夫妻俩曾一度将老母亲和幼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精准扶贫不断推进,帮扶的地方越来越多,夫妻俩长年以车为家,一年行程4万公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小家的付出,为无数个贫困家庭点燃了希望。

  “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李保国是如此快乐。他经历了奉献的艰辛,更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一段“谁成就了谁”的对话,或许能揭示他的“快乐因子”。在李保国指导下,1000多口人的岗底村就有191名果农成为初、中级果树工艺师,成为全国“持证下田”第一村。大家说,是李保国成就了他们。李保国却摇摇头:“没有你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你们,而是你们成就了我。”

  一段吃“百家饭”的佳话,或许能展现他的“幸福生活”。今年春节,李保国到岗底村基地,乡亲们听说后一定要请他吃饭,从正月初六一直排到正月二十二。他一天要吃六顿饭,早晨两顿、中午两顿、晚上还要两顿,老百姓千方百计地请,他怎么也舍不得“得罪”他们。 “有人这么真心实意念着你,敬着你,这还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时代呼唤更多的李保国。

  “保国走了,但我们的团队还在,我们一定会把他没来得及干的事干完、干好!”

  梦想在延续,精神在延续,事业在延续。已是而立之年的“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河北农大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已奔赴贫困乡村。

  争做李保国式的合格党员的热潮正在兴起——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党的肌体就会永葆生机。

  □本报记者 辛 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