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石钰:27年匠心依旧
//www.workercn.cn2016-05-27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更多

  5月23日,国网长春供电公司电力调动控制中心一间十来平米的办公室内,11台电脑不停闪烁,屏幕上调度技术支持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及电量采集系统,清晰地反映出200多个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自动化运维班班长石钰一丝不苟地查看着设备状态,记录运行数据。在这方天地里,石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精心运维设备,用心守护万家灯火。

  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是石钰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匠心,就是精巧的心思,技术技能是基础。”石钰对记者说。参加工作27年,他一直坚持学习充电,努力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无论电网如何发展、设备如何更新、装备如何变革,他总能游刃有余地干好工作。

  澳大利亚援建项目——福州综合自动化变电所建设,是公司面临的难题。由于设备多为进口,系统设计原则与国产设备有很多不同之处,导致安装调试工作无法进行下去。公司把这块“烫手山芋”交给了石钰。

  石钰临危受命,白天与外国专家一起讨论,晚上攻读技术说明书、翻译整理文献,没白天没黑夜的忙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加快了调试进度,节约了大量资金,德国专家不禁赞叹:“verygood!”

  “石老师有能耐,喜欢琢磨事儿,别人觉得麻烦抱怨的问题,都能触发他的灵感,想到马上研究解决办法。”提起石钰的创新精神,班组成员宋玉飞有话说。

  “他花了一年时间设计研发的‘中心城市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做成了大家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其实,宋玉飞说的这项成果,仅仅因为调度员的一句牢骚话。

  有一年,公司更换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虽然新系统功能更强大,但调度员需要在了解设备使用状态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调度员叫苦不迭。

  石钰的心思又活络了:“能不能设计一个可以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智能软件呢?”

  “开发这样一套软件,需要应用整个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处理几十万个数据,他这是异想天开啊!”很多同事私下议论着。

  但石钰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联合多位专业人才做出一整套软件总体设计方案,他再亲自上阵反复调试,终于成功研发出“中心城市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这项成果对原实时系统无冲击,一举实现了电网调度由‘人工分析型’到‘智能调度型’的转变,既减少了出错环节,又加快了计算进程,还可最大限度降低电网损耗,防止大面积停电。投运不到3年,就减少故障损失和经济损失1647万元。”班组成员向记者介绍说。

  石钰深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因此,他一直将“传、帮、带”作为自己如山的责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石钰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有48名成员,其中不乏各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他们常常为一项技术难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而一个个好思路、好点子恰恰在”针尖对麦芒“的讨论中绽放。

  目前,该工作室完成科技创新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各级奖励70余项,其中多个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推广,累计创效数千万元。(王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