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试车工:飞机发动机的“质检员”
//www.workercn.cn2014-05-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班组里的高学历④】

试车工:飞机发动机的“质检员”

  伴着试车间120分贝的轰鸣声,观测飞机发动机系统中成百上千个数据,找出细微的零件故障和超标参数

  在飞机发动机试车厂的车间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伴着试车间120分贝的轰鸣声,他们观测着飞机发动机系统中成百上千个数据,找出细微的零件故障和超标参数,肩负着把好飞机发动机出厂最后一道关的重任。他们就是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试车厂的试车工,被称为飞机发动机的“质检员”。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旦出现故障,其后果不可估量。”试车厂某号台第1试车小组组长曹文宝告诉记者。

  4月21日早7点,曹文宝早早就来到单位,听说上一班试车的发动机凌晨2点发现故障,5个小时还没排除,十分着急。7点15分,小组成员换上工装,穿上重达1公斤、鞋尖包有铁皮的安全鞋后迅速投入工作。7点30分,发动机开始工作,由于试车间内噪音太大,喊话听不清楚,调整员张常宇用特定的手势告诉数采员苗建发动机的状况。为了精准模拟,试车全过程都用“秒”来计算,苗建手中掐着秒表,计算着几秒后发动机将到达一个怎样的状态。

  试车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因此飞机发动机试车工都是高学历。发动机系统复杂,仅一个机型就有300多个参数,要进行200多个步骤的调试,试车工具就有88件。第1试车小组共5人,组长曹文宝、调整员张常宇、记录员王启强、操纵员靳宾、数采员苗建,平均年龄只有30岁,都是被挑选出来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80后、90后大学生。

  试车间内噪音震耳欲聋,尽管有耳套,也抵挡不住噪音钻进耳里的刺痛感,烦躁、耳鸣。发动机高速运转带来的冲击力,使得台架长时间低频振动,3厘米厚的钢板排气筒不到1个月就被震出裂缝。张常宇形容说,人站在上面会跟着“哆嗦”,走起路来像在跳舞。

  当好试车工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变成“数据库”。王启强将手放在腰间比了比说:“一个机型的《试车工艺规程》摞起来就这么高,参数300多个的机型就有很多,而且《规程》中还有俄文、英文,背起来更难。”他告诉记者,平时休息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背参数。

  发动机如果没有故障,整个过程试下来需要两三天。然而,有些机型要模拟发动机真实运行场景,需要保持发动机一个半月高速运转不停。试车工就得24小时轮班上岗。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眼睛会看花,数据看多了,头脑会发胀,5个人经常要轮换。替换下来走上100米到休息室喝口水,马上又要返回。

  “试车发现一个极小的问题,都能防止发动机零件出厂后的报废。”曹文宝说。2011年,在发动机的试车中,发动机安装在台架上后,他在发动机外壳上发现了多处比头发丝还细的裂纹,他当时立即指挥紧急停止操作。一旦发动机启动后,随着振动裂纹会扩散、蔓延,外壳严重破损,甚至导致发动机严重故障。由于发现及时,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2010年以来,该小组发现设备隐患50余起,发动机质量隐患6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310余万元。(中工网记者 刘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