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花护叶三十载,引来满园“国色”香(图)-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痴”花护叶三十载,引来满园“国色”香(图)

凋敝的洛阳市郊区苗圃变身国家牡丹园,牡丹“活字典”刘改秀功不可没

2020-06-12 09:21: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刘改秀像一只辛勤的燕子,冬去春来,引种、培育,“衔来”一枝枝牡丹,将国家牡丹园“垒”得越来越光彩夺目。

  刘改秀把引进的牡丹品种按照种群建立资源圃分类管理,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濒危珍稀牡丹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活体保存是牡丹基础研究、新品种开发、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的保障。哪怕某些品种不开花,没有经济价值,我也愿意一生守护它们。”刘改秀说,如果单纯以观赏价值、经济效益等因素来决定牡丹的“命运”,一些传统品种可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消亡。

  “这些牡丹资源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少一个都是缺憾。”北园有一片专门用铁丝网圈起来的牡丹种质资源繁育圃,里面全是刘改秀的“宝贝”。

  “当初园里只有一株‘变叶红’,眼看快没了,我赶紧把它移过来重点保护。现在不怕了,繁殖得不少了!”刘改秀轻轻地弯下腰,爱怜地抚摸一株矮小的牡丹苗,像照料年幼的孩子一样。

  据统计,国家牡丹园引进国内外牡丹品种815个,共2万余株。这些引进的品种不仅丰富了牡丹种质资源,还通过花期调控,使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由原来的10天延长到40天。

  除了搜集引进外地牡丹资源,牡丹育种也可以为种质资源库增添新成员。杂交育种既辛苦又紧张,采集花粉、套袋、“母本”去雄、晾粉、散粉、授粉……每一步都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一旦出错,杂交失败,相当于这一年的育种工作就白干了。

  杂交后的种子从发芽到开花,需要3至5年时间,繁殖30株以上,性状稳定后才能命名新品种。“这样算下来,培育一个牡丹新品种需要8至10年。”刘改秀掰着手指数了数,“从入园以来,我培育的新品种登录命名了23个。”

  2006年秋,刘改秀和科研人员在调查牡丹物候性状时,发现几株零星绽放的“另类牡丹”。“培育能够在秋季自然条件下开花的牡丹品种,可以打破以往只能在春季观赏露地牡丹的局限性。秋冬时节盛开的牡丹傲霜挺寒,可与梅花媲美。”

  刘改秀说,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和团队经过鳞芽突变研究和品种改良,对这些牡丹进行大规模扩繁嫁接,终于在2014年培育出“秋梦”等4个秋赏牡丹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牡丹种质资源的一项空白。

  目前,国家牡丹园拥有国内外牡丹种质资源1362个,栽植牡丹200余万株,涵盖9大野生原始种和世界8大园艺品种群,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品种活体保存、无性繁殖和科研基地。

国家牡丹园里怒放的牡丹,是刘改秀的“心头好”。受访者供图

  成就牡丹园 汗水浇出花万朵

  从“花开花落二十日”到“花开花落随人意”,一年四季可赏花

  初夏的国家牡丹园已被郁郁葱葱的绿叶覆盖,大规模花期已过,只有点缀其间的几朵残存的芍药花。但南园占地1200平方米的牡丹四季展览馆却依然姹紫嫣红。

  牡丹的花期短。“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描绘的就是唐代游人争相欣赏牡丹的盛况。刘改秀工作的国家牡丹园,每逢牡丹花开,游客慕名而来,满足而归。但有些游客来晚了,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能不能让牡丹像月季一样月月开花,这样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牡丹呢?”未能一饱眼福的外地游客无数次向刘改秀提出这样的恳求,话语中充满期盼。

  生为洛阳人,又是牡丹栽种培育的专业人才,每每遇此场面,刘改秀难免尴尬。“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美的追求也在提升。”

  刘改秀意识到,要满足国内外游客四季赏花的需求,就必须要有可靠的催花技术,让牡丹能在规定的时间开花。

  这个想法激励着刘改秀不断探索研究。2002年,刘改秀参与的“牡丹周年开花”项目完成,建立了牡丹优良品种“洛阳红”促成栽培时间与积温、日均温回归方程,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刘改秀的“一种牡丹抑制栽培冷藏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可以让牡丹开花,基本达到‘花开花落随人意’。”刘改秀自豪地说。

  2010年3月,经过3年的筹备,国家牡丹园建成国内第一家牡丹四季展览馆,弥补了远道而来、错过花期的游客的遗憾。

  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4枚金奖、11枚银奖、8枚铜奖,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92项大奖,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70项大奖……凭借成熟的反季节催花技术和品种齐全的牡丹,刘改秀带领国家牡丹园参加了数不清的花事活动,让洛阳牡丹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不要写我,写园里职工,写牡丹园的科研团队。国家牡丹园能有今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一个人微不足道。”刘改秀几次对记者说。

  目前,刘改秀已培养了6位在牡丹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认定、新品种培育领域取得高中级职称的同志。

  2008年,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牡丹园成立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并建立核心实验室,进行牡丹组培育种实验。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牡丹进行快速繁殖是促进牡丹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刘改秀介绍,除了观赏旅游,油用牡丹和牡丹(芍药)鲜切花的市场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栽培育种技术“保驾护航”,单靠分株、嫁接、人工杂交等传统方法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是实现牡丹组培成功的一大障碍。提高生根率、改善生根质量,让组培苗真正过渡到商品苗。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呐!”尽管刘改秀完成了15个品种1000余瓶的幼苗培养,平均生根率超过60%,部分品种生根率超过80%,但她并不满足于此。“牡丹研究仍有一些领域没有得到突破,种质资源还要继续搜集整理,我现在都不敢退休。”

  在别人眼里,在牡丹园工作也许充满了花前月下、满园芬芳的浪漫色彩。但是,当记者走进牡丹园,走进刘改秀的日常工作就会发现,更多的是繁重的劳动和挥洒的汗水。

  中午时分,52岁的刘改秀戴上草帽,顶着烈日回到牡丹实验大田,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今年杂交育种的情况。上百株牡丹的枝头套着白色纸袋,挂着蓝色标签,上面注明“母本”“父本”品种和授粉时间。刘改秀随手撕开一个纸袋,里面的种子已经变得饱满起来。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是刘改秀的微信签名,择一业,钟一生。

  放眼望去,偌大的牡丹园里,万余株牡丹郁郁葱葱。暖风吹来,远近牡丹枝叶葳蕤,频频颔首,像是对刘改秀致谢。(雒应良 何娟)

1 2 共2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郭姐“触”网记

    太行山麓,晨光熹微,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田埂上,郭晋平早早支起三脚架,架上手机,打开直播软件,一边松土、除草,一边跟网友互动,“各位朋友,今天又见面了。”“你们看,这儿空气多好,庄稼苗多绿,长出来的小米能不健康吗?!”

  • 两怕迎刃而解 “蔡记大虾”练摊一月赚3万

    今年23岁的蔡俊伟已为人父,是湖北老河口市光年路众多餐饮店中最年轻的老板。“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春节返乡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隔离,耽误了几个月时间,疫情缓解以后,准备去原来的工厂继续上班,却被厂方婉拒。”蔡俊伟说,好好的一份工作,因为疫情影响,因为自己是湖北人,就这样没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