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的赤子之歌: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德威的赤子之歌: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

2019-09-09 08:25:44

  甘当燃灯者

  “他在与死神赛跑,一心想抓住最后的时间,安排好身后的科研”

  2018年5月5日,海南海口。

  近200名地热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出席李德威组织召开的“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

  演讲台上,李德威介绍着自己原创理论的海南实践,憔悴的脸上写满振奋。

  不到两个月前,在李德威的主持下,海南澄迈打出中国南部第一口温度超过185摄氏度的干热岩钻井,为我国新能源事业展现出美好前景。

  钻探成功之际,他拨通了导师的电话:

  “杨老师,我找准了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方向!我要把固热能研究成果无条件公开,让更多人来参与!”

  当梦想迈出坚实一步,病魔却悄悄缠上他的身体。

  李德威作完报告回到座位,坐在一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吕新彪教授发现他满头虚汗、手一直抖。一问才知道,从主持钻探到筹备会议,他一直在强撑身体。

  研讨会落幕当晚,微信被四面八方的祝贺“刷屏”,李德威却隐隐担忧:才刚刚看到成功的曙光,却感到身体的气力在一点点抽离。

  仿佛是给自己注入一剂强心针,他更新了朋友圈:“瞬间变老,雄心不死。”

  几天后,在武汉家中迎候的妻子夏芳,看见出现在门口的人,愣住了。

  李德威裤腿好像包着两根骨头。以前每次进门都大喊爱人名字的他,此刻声如蚊呐,面白如纸,站着都打晃。

  在妻子“胁迫”下,李德威住进了医院。

  几经会诊,李德威患上的是噬血细胞综合征。这种病罕见且凶险。

  专家给出解释:他太拼了!长期积劳成疾,免疫功能全线下降,导致免疫系统异常。

  李德威到底有多拼?

  青藏高原上的岩石,流淌着他的汗水:

  作为项目负责人,李德威白天背着工具和岩石标本走完数十公里,晚上回到营地,还要检查其他人的资料,如果发现问题,当晚立即返工。

  与学生的通讯记录,记录着他的工作常态:

  深夜11点,学生罗文行写完科研项目报告发给李德威。很快,李德威打来电话指导修改。凌晨1点,罗文行改完报告,李德威收到后再次修改,发回已是凌晨3点。早上7点,见到罗文行,李德威又精神抖擞地谈起下一步工作。

  澄迈房间里的台灯,陪伴着他最后的生命冲刺:

  饿了吃碗泡面,困了抽空眯一会儿……他频繁咳嗽、间断低烧,但钻探进行到关键时刻,他一句“没时间去医院”,就投入到工作中。

  在武汉住院时,为了学生的博士论文答辩,李德威强令弟弟扶起自己,从病房赶到学校。路上,他只能躺在车里;坐在教室,他直不起身子,却坚持宣读完导师评审意见,勉强站立片刻留下师生合影。

  6月,李德威病情加重。

  化疗、骨穿,他都不喊疼,大把的药,二话不说就咽下去。

  看着李德威日渐消瘦的身体和顽强求生的意志,妻子夏芳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就是这样,他还把病房当成办公室,只要精神好一点就开始工作,我把他的电脑藏起来,他就发脾气……”

  9月9日,武汉普仁医院。李德威的病房里突然来了10多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

  “这么多人?病人感染风险太大了!”医生向外赶人。

  夏芳也急了。她想起从北京转院回武汉前,医生悄悄跟她说的话:“德威教授的时间不多了,让他回去好好休息吧。”

  李德威虚弱地摆摆手:9月开学了,同事和学生都等着他,前一段治疗期间搁置的固热能开发事宜也亟待解决。

  他却不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刚大口吐了血,趁着状态稍好一点,就强打精神召集大家过来。

  夏芳默默走出病房,泪水止不住地滚落。

  进重症监护室前,李德威最后一次把大弟子刘德民叫到床前。

  “德民,你们一定要把干热岩研究继续下去。华北、东南,还有青藏高原,地热能比较富裕,以后要多去这些地方。”

  在李德威心里,有着太多遗憾:离大规模开发利用干热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地球系统动力学假说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

  他的手中,攥着一封给国家领导人的信:

  “由于我突患重病,遂急呈此信,望能上利国家人民、下慰平生理想……我愿意将我的固热能开发利用及地震监测预测一体化思路、方法技术全部奉献出来,助中国快速崛起。”

  尾声

  生命,与祖国大地同在

  2018年12月26日,武汉冬雨纷飞。

  李德威教授追思告别仪式在石门峰公墓举行,数百人来到这里,寄托无尽哀思。

  背景墙上,是李德威的影像:站在高原雪山前,摆出“V”字形手势,娃娃脸上挂着微笑。

  时针拨回三个多月前。9月10日晚,普仁医院,重症监护室。

  “李教授,您醒了?感觉怎么样?”

  主治医生看到李德威似有活动,赶紧到床边查看。病人枯瘦的手突然抓住她的衣角,喉咙里发出一串沙哑的声音。水雾弥漫了呼吸机,却再也听不清楚了。

  医生拿来纸笔和垫板,把床抬高,扶着他写字。

  豆大的汗滴,从额头滑落。他用颤抖的右手,一笔一画吃力地写着: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这十个字,是李德威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告白。

  2018年9月27日,一辆越野车驶出拉萨市区,沿着静静流淌的拉萨河,驶入冈底斯山区。

  “我还想再上一趟青藏高原。”

  耳边回响着恩师生前的话,刘德民双手捧着骨灰坛,在山脚下的拉萨河边伫立良久。

  “李老师,我们把您带到青藏高原了!”

  鲜花伴着骨灰,在萧瑟的秋风中撒向河中,随着河水穿过高山,越过峡谷,融入祖国的壮丽河山…… 新华社武汉9月8日电

1 2 共2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雪线邮路上三十年的...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零误差”,来自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9年实验,一招识破...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海清:一个倔强的随遇而安者

    海清说自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碰到什么样的角色,我能演就演,不能演的我也绝不强求”,哪怕在别人看来,她的走红已经算是大器晚成,她也觉得是很好的安排。

  • 唐家三少:“做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IP”

    有人说,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与中国的网络文学,并称世界四大文化现象。据统计,中国现有网络文学注册作者1400多万张威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何社殷:90后“鸡倌儿”初养成

    何社殷正在鸡舍中悉心照料刚刚买回的鸡苗。 本报记者 雷魏添摄8月28日18时,在榆林榆阳机场货运到达出口前,一个焦急的身影正不停地徘徊,不远处停着一辆略显破旧的三轮摩托车这个小伙子名叫何社殷,家住横山区塔湾镇梨树塌村。这一天,他从机场接到的货是1000只刚从桂林空运过来的鸡苗。

  • 张荣华:立足实业闯新路

    荣程这块招牌在天津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都颇有知名度。过去,它是一家钢铁企业的名字;今天,它更是扎根实体经济,加快传统行业转型、绿色发展的代表。刚被授予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的张荣华,就是这家企业的掌门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