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何光才:言及妻子必泪崩的壮家编书人(图)
//www.workercn.cn2017-07-0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供销社职工,历时22年编纂《数码字典》,其优势是任何网络技术所不能比拟的。而妻子赵华芬是唯一支撑他坚持不辍的精神力量。

何光才:言及妻子必泪崩的壮家编书人

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黄榆

漫画 赵春青

  一

  只要提及他妻子,就必然抹泪——这是采访“汉字通式编码技术”发明人和《数码字典》编纂人何光才一整天的过程中,记者所经历的景象。

  6月16日下午,播放云南文山州总工会主导拍摄,表现何光才以人生最宝贵的22年时光编纂《数码字典》的微电影《初心》后不久,在场的文山州总工会副主席杨琪玲就喃喃自责道:

  “哎呀,都怪我,不该这时播这个电影。”

  她突然发现在场的何光才看到影片中自己妻子的形象时,不停地以手抆泪。

  杨琪玲给这位54岁的中年壮族男人递过去一沓纸巾。

  何光才的妻子名叫赵华芬,与何光才相濡以沫24年,2012年3月5日,赵华芬因罹患肺癌而撒手人寰。

  “从1995年6月到2016年元月,用了22年时间,我的《数码字典》终于出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父母、弟弟、妻子一共4位亲人,先后与我永诀,”何光才流着泪说,“尤其是我的爱人,我对不起她。”

  见过夫妻恩爱的,没见过如此恩爱的。

  在妻子已经辞世整整5年又3个月后,何光才仍然不能想到妻子、看到遗像、接触遗物,甚至不能听人齿及赵华芬的名字。

  他告诉记者,不是他泪点低,而是“太爱她了。”

  二

  何光才如此挚爱他的妻子,其来有自。

  距今整23年前的1994年1月9日,好读书看报获取知识的何光才从《文山报》副刊看到一篇文章《夕阳无限好 映红满天霞》的文章,读到其中一句“耄耋老态”时,何光才不识“耄耋”两字,于是就顺手抓了一本《四角号码词典》查阅,可就是查不到这个词儿,当时国民教育经历只有初中的他又不懂拼音,无从知道这个词的读音,按这本词典的查阅方法,他怎么也查不到“耄耋”这个词儿。

  就是这么一个偶然得不能再偶然的原因,导致他下决心要编纂一本中小学生“最好使”的汉语字典。

  何光才当时是文山州富宁县供销社的一个职工,具体负责为山区农民种植八角提供技术指导,他不仅学历低,而且收入十分微薄,妻子赵华芬在一个招待所工作,收入比他更低。

  但何光才一旦确定了志向,就决不回头。

  联络了供销社主任农朝辉、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黄超、小舅李华章三人,并取得他们的无偿支持后,以“无知者无畏”的心态,何光才带着他们仨踏上了编纂《数码字典》的坎坷畏途。

  初中文化程度、供销社职工、不名一文的穷光蛋;至今用方言说汉话依旧“壮腔”甚浓;与工具书毫无瓜葛…如此多的劣势纠集在一起,使得不少人一致认定何光才“疯了”。

  只有赵华芬不认为丈夫有精神问题,反而坚定地支持他在编纂的荆棘路上踽踽独行。

  “我开始编字典后不久,有一天晚上,县人事局长夫妇来我家,和我聊了不少。过了几天,他才告诉我那晚是专门去我家考察我是否有精神病,‘有人说你疯了,那天晚上去你家,看你的言行举止都正常,所以我不相信你精神有问题。’”

  编字典需要按照不同的笔画、笔顺把常用的10000多个汉字手工抄写在纸片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何光才穷,买不起纸张,他就和农朝辉、黄超、李华章一起捡拾人家废弃的香烟包装壳,用剪刀剪切成长宽约一公分的正方形小卡片,再以手工将一个个汉字抄写于其上。

  6月16日下午,在何光才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摞摞用楷体工整抄写的小卡片。

  “这是黄超抄写的,他已经故去近15年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