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王亚蓉:重现千年锦绣(图)
//www.workercn.cn2017-04-18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2.沈从文先生的高足

  可在女先生的心里,先生是沈从文。她曾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幸运得一良师,耳濡目染成就今日事业。

  拜师的过程,与很多故事里说的一样——无心插柳。

  上世纪70年代。王亚蓉是北京玩具厂的美工,一双手细细长长,像是雨后冒尖的新笋。

  七十年代初只要有空儿,她就往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跑。去得多了,一位不认识的长者注意到她。有一次,他俩邻座,老人问:“你怎么不去搞建设?”

  王亚蓉据实以告:“我是来找设计灵感的。”

  这位长者是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杨纤如。他为有年轻人能踏实读书而开心,于是跟王亚蓉要了电话号码。“我想把你推荐给一位老朋友,他那儿书多,资料全,不过我得问问人家。”

  “那您能告诉我他是谁么?”

  “沈从文。”

  王亚蓉听了这三个字,压根儿就没觉得能有机会拜见先生。“他的书我读过,《边城》,我很喜欢。”

  几天后,王亚蓉接了一个电话。她结识了沈从文。

  成为沈先生入室弟子,要面试么?

  已经满头白发的王亚蓉抿嘴笑,指了指靠窗的小桌,最上面有一张A4纸,黑色线条勾勒出几只灵动狗熊,或出拳、或下腰。

  “这就是我的‘入学考试’。”透过圆圆的镜片,王亚蓉眼睛弯成月牙,娓娓回忆:“杨教授带我敲开东堂子胡同里的一扇房门。屋里暗,写字台上亮着台灯,沈先生鼻口间还留有未揩净的鼻血,拿着毛笔正修改文稿。”

  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好奇地打量——十二三平方米的小屋,架上是书,桌上是书,地上堆的还是书,双人床上也堆满了书,四壁凡手能够到的地方贴满图片和字条。“听杨教授讲,沈先生多次被抄家。可如此陋室,鼻子里还塞着手纸的沈先生和老友谈笑风生,我的无知让我无法理解,他竟能如此快乐地讲述他的工作。”

  年轻的手与老者的手相握。“先生的手,柔若无骨。”

  王亚蓉去求教的次数多了,得知沈从文奉周恩来之嘱要编一本《古代服饰资料》。但“文革”期间,他被这本书所累,挨了不少批斗。曾辅助他编辑书目的陈大章、李之檀、范增等人也都各自忙去了。只有沈从文觉得“不管怎么说搞出来,对年轻人以后会有用的”。

  “得知我是学绘画出身的,沈先生鼓励我试试!”

  第一幅画,是河北三盘山出土西汉错金银铜车马器上的六只狗熊的摹绘。“可能觉得我画得能入眼,从此,我就开始追随先生学习,并结识了王㐨(音旭),一同成为沈先生的助手。”期间工作调动几经曲折。

  在王亚蓉的记忆里,沈从文喜欢别人跟他探讨问题,博古通今的他总能从一个小问题串出一大堆。“他是我见过的真正的男子汉!”王亚蓉用一点一滴,去努力学习先生的品格,“一切不孤立,凡事有联系。如果没有这些实物资料,什么纺织考古都无从谈起。”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