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汪国真:他的诗歌可能最接近于流行歌曲
//www.workercn.cn2015-05-06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既是大众拥戴的对象,又不得不面临精英的批判,汪国真为何遭遇冰火两重天?还很少有哪位文人的形象如此“分裂”。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汪国真为例反思20世纪90年代乃至今天的文化与文学,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悼念老朋友汪国真,我原本只想说一句话:他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诗人。可随即而来的几家媒体的访谈,又使我想了更多、说了更多。汪国真出名,有两个大背景。第一个是当时的期刊市场面临大变革。上世纪80年代是《十月》、《收获》、《人民文学》、《诗刊》等纯文学杂志的时代,但到了90年代,它们被边缘化了。与此同时,面向青年的生活类杂志异军突起。这些杂志常推荐汪国真的诗歌,汪国真因此在青年读者中影响很大。第二,当时的图书市场也处于变革期。此前,新华书店垄断了中国图书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发行、营销能力强大的民营书商出现。有眼光的书商找到了汪国真,他的一本书往往有几十家出版社争抢。于是,汪国真很快成了继席慕蓉之后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媒体还炒作过“青春美文四大白马王子”这个概念,汪国真被排在第一个。汪国真弘扬真善美,有励志的意义,在当时是一种正能量。那时社会在转型,很多年轻人需要的并不是文学、诗歌,而是精神上的激励,就像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喜爱一样。汪国真的诗歌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里可能最接近于流行歌曲。他火的时候,也是“四大天王”火的时候。

  我觉得,汪国真是被一个特定时代打造的“文化英雄”。汪国真对大众文化是有意义的。某种意义上,汪国真是新时期第一个涉足大众文化、通俗文学和图书市场的文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余秋雨是第二个。他们容易成为“文化英雄”,但在圈内容易被喝倒彩。汪国真在文学圈内一直争议不断,纯文学界对他是不认可的。汪国真受到的抵制非常强烈,挖苦讽刺和不屑于他创作的人很多。

  汪国真也努力过,比如找过《诗刊》、《人民文学》,但那些编辑都不发表他的作品,或者会退稿。我印象特别深的是,90年代初期我们在《女友》杂志社开会,汪国真跟我说心里话,说自己压力非常大——那时候诗歌界发起了“倒汪运动”,要“打倒汪国真”。我还跟他开玩笑说,“倒汪”,听上去把他当成了诗歌界的汪精卫了。他好像就那一次跟我说过他的压力。他是一个非常能忍受的人。

  有一阵网络诗歌特别火,口水诗盛行。一次我参加活动遇到汪国真,他跟我聊诗歌:“现在诗人怎么了?想把诗歌搞死吗? ”当时他已经淡出诗歌界了,但从这句话,我感觉他还一直默默关心着诗歌的生态。他对诗歌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审美坐标。他的审美坐标就是真善美。这是绝大多数世人共同的审美坐标。我们这个民族对文学和诗歌在专业程度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在“写什么”上要有真善美,还要在“怎么写”上达到高精尖。

  我既能理解汪国真,也能理解诗歌圈。汪国真在真善美上毫无疑问有积极的一面,但在“怎么写”上,诗歌也是有段位的。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进步非常快。大家“倒汪”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特别吃惊,因为之前舒婷们刚火的时候,出现的一个口号就是“Pass舒婷”。每当出现一个成功诗人,没多久,他们就会被新的浪潮或者诗歌风格颠覆掉。颠覆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纯文学有时候太纯了,水至清则无鱼,反而容易和大众绝缘。汪国真不见得是有意识地放低身段,但他创作时的那种“身高”,恰恰和读者是平等的,是能够接轨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