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许国健:为打工者建一个“家”(图)
//www.workercn.cn2015-02-09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许国健(左二)正在指导打工春晚的演员们排练。

  这天,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冷风呼呼地在院子里穿行。许国健缩紧了脖子,双手插在裤兜里,来回跺着双脚,同时不断地接打电话,迎接从外地赶来的演员,准备投入到打工春晚的排练。

  37岁的许国健是打工春晚的发起人、总导演。2002年,他和来自河南的中学老师孙恒、来自内蒙古的文艺青年王德志,共同组建了打工青年艺术团,注册公益组织“北京工友之家”。2005年,他们在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租了一块地儿,挂起了“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牌子。4年后,他们在这里的新工人剧场又举办了工人文化艺术节,也就是打工春晚的前身。

  “艺术节办得很成功,但更像是工人团体内部的交流,我们想把工人的声音传播得更远,于是想到了办一台属于打工者自己的春晚。”许国健说。打工春晚完全由打工者自编、自导、自演,在全国可谓独一份,今年更是请到了崔永元当主持人。目前,整台节目已在北京9剧场完成录制,预计于2月15日在网络上播出。

  “第一届打工春晚只有几十个人参与,如今关注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了,来自北京、广东、天津、江苏等地的一百多位工人朋友参加演出,还有台湾的野草丛剧社。本地演员义务参演,外地演出者只报销来回路费。”许国健抑制不住欣喜。打工春晚每年9月开始征集节目,“节目选择更注重内容,看是不是跟工人的生活劳动主题相贴近,如果内容好,形式不完美也没关系,主要是通过节目发出工人自己的心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打工春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的平台,放松心情之后,来年更好地去打拼。”

  除了打工春晚,“北京工友之家”还创办了工友影院、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工人大学,以及专门接收打工者子女的同心实验学校。“工友之家的运营费用主要来自于慈善机构、网络众筹,像今年的打工春晚,我们众筹到了7万多元。”许国健说。

  工友影院、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都在文化中心的院子里。工友影院共有80个座位,每周会放两到三次电影,天气暖和的时候来看电影的人很多,通常会坐满,没有座位的就站在后面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共有五个展厅,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着打工者的故事,还有他们用过的器具。“我们希望记录和反映我们劳动者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因为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许国健说。

  博物馆门口的椅子上坐着一名男子,他来自安徽芜县,在附近打散工,第一次来工友之家,想在图书馆找本《货币战争》来看。所谓的图书馆就是在博物馆门口开辟了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摆着8个书架,上面的书包括文学、历史、儿童等几大类,共有五百来本。许国健说,这些书大都是朝阳图书馆捐赠的,每年他们会把旧书收走,换一批新的过来。

  在他介绍的过程中,参演人员陆陆续续赶到新工人剧场。这个剧场从外面看上去就像一个蒙古包,内部钢筋焊接起来的架子,搭上长方形的锯末合成板,就是观众席了,能容纳一百多人,而座位前的一片半圆形空地就是舞台。

  观众席上有十来个打工者,都是今年打工春晚的演员,同时也是工人大学的学员。在那里,他们能学习法律、人际交流、美术、音乐、劳动等课程。28岁的王素黎是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位,“我原本在广州做保姆,为了学电脑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这里。我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之前根本没机会接触电脑。”她略带一点湖南口音,“在这里收获很大,他们不光教我们知识,还发给我们生活用品,照顾得很周到。”

  许国健说,工人大学为学员们开设的课程完全免费,老师有的是聘来的,有的是志愿者,他本人也教音乐课;每期上5个月课程,到现在已经有11期了,毕业了好几百位学生,“我只是想尽我所能,去改变工人们的生存状态。”(记者 李红艳 实习生 王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