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八旬教授陈志华仍为古村落奔走 曾被村民误认特务
//www.workercn.cn2014-03-12来源: 贵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曾被村民错认成特务

  为了调查和保护古村落,陈志华曾吃了不少苦头。上世纪90年代初,道路交通条件比较差,他们翻山越岭,经常要坐拖拉机,走的不是马路,而是机耕路。下雨天全是烂泥,不下雨时满天烟尘。“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烂房子还要保护什么呀。有的地方村民骂我们住楼房,却要他们住老房子,问我们安的是什么心思。”陈志华说,碰壁的次数太多了。

  那时候,地方干部更关心政绩工程,一听是建筑保护就不配合。陈志华记得,有一次去山西某县,当地的一位老教师很热心,该县县长是他的学生,就把县长请来吃饭,结果县长与邻桌客人打牌,都没抬眼看自己一眼。还有一次,他和李秋香到一个村子进行调查,他们在老百姓家里进进出出,拿皮尺丈量房子,居然被当地人认成了特务,还有警察来抓捕他们。

  陈志华的队伍也就两三个人,调查一个村落往往要花上个把月时间,有时还要反复去好几次。“我们从来不去旅游景点,好东西都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他的调查没有固定模式。有的村落建筑细节很丰富,他们在细节上下功夫;有的村落历史很有意思,就多写一些历史故事。还有的村落建筑和历史都不复杂,但村子形成很有趣,就在这方面多了解一些。

  说起这项工作的意义,陈志华脱口而出,“乡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随便拍张照片都很动人,真美啊!”他又自嘲,这大概是书呆子话吧。在他眼里,老祖宗的东西不简单,别看破破烂烂的,比“洋鬼子”的房子漂亮多了,搞建筑研究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惜,有的人不懂得欣赏这种美,看不懂乡土建筑的保护价值。

  仍有太多问题要担心

  在调查和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陈志华曾目睹了大批的老村子被整村拆除的场面,这让他痛心不已。他还曾看到一些老村的房子因缺乏保护而渐渐烂掉,木料扔得到处都是。“有人去乡下收购老门窗,我一点不反对,与其留下来烧开水,还不如被人买走。”他激愤地说,像成龙去年把一批安徽古建筑捐给新加坡,很多人开骂,但这些骂的人怎么不去保护古建筑?

  近些年,有些地方流行把古村落开发成旅游项目,陈志华担心其破坏性太大。他说,自己并不反对旅游开发,问题是有的地方为了赚钱,过度压榨古村落,“汽车全来了,路拓宽了,把原来的街破坏了。”还有的地方,乱建停车场、商业街等不伦不类的东西,破坏了古村落的格局。

  陈志华感叹,保护乡土建筑也有很多现实难题,目前谁也没有好办法。“全国那么多古村落,不可能全部保护。选择保护哪些村子,谁来出钱,谁来出地皮,住在村里的农民怎么办?”在他看来,在保护古村落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

  老人再三感慨,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了,能做的就是写好书,提交一些报告,但对古村落保护却已无能为力。如今虽然关注乡土建筑的人多了,但真正愿意加入保护队伍的人却很少。“将来大家会慢慢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但‘慢慢’两个字多可怕,等你认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破坏完了。”他忧心忡忡地说。 (周南焱)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