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北大教授陈晓明:人文教育缺乏个性化思想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谈大学中文教育

  人文教育缺乏个性化思想

  京华时报:从事了几十年的大学中文教育,您觉得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陈晓明:从当代学科来看,今天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有的不能搞清楚谁是最有水平的,他们的知识谱系都乱掉了或者基本上没有知识谱系。西方大学这种知识谱系的教育是非常清楚的,有位常年在外的专家来中国参加我们的文学研讨会,他说在中国讨论问题觉得很困难,大家说话都没有知识谱系,而他在西方每一个人开始说话,他就知道这个人的知识谱系是哪里来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京华时报: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大学生知识谱系薄弱?

  陈晓明:我觉得跟中学教育有关,我们整个中学教育的人文教育是失败的。这个失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学看重数理化,我们数理化学得非常难,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难的。严格来说,我们中学是没有人文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一门政治课,其实这门课很丰富,它有伦理学、法律、经济学、哲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我这几年在北京政协一直弄这个提案,就是给政治课改名,我说把政治课改成人文社科基础,我觉得这样的话学生也爱学。

  京华时报:除了没有健全知识谱系的问题,在教学中有遇到其他难题吗?

  陈晓明:说实话,我们整个人文学科的教育,还是缺乏一种深刻的个性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思想对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要求不是仅仅针对大学生、研究生的,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追求,甚至说小学生就可以有这个追求,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深度的个性化思想。我觉得首先应该有这么一种信念,这是人自信的一个起点。

  □谈北大创意写作班

  重点是虚构文学的创新

  京华时报: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年正式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但有种观点是“作家是不能被大学培养的”,这个问题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晓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的系主任陈跃红,他最清楚。说中文系不能培养作家,或者说作家是不能被培养的。我觉得这都是因为缺乏一种历史感,要与时俱进,不同时代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创意写作,我的主张还是要着重“虚构文学”的创新,要培养一个高精尖的创意写作人才。现在的学生也需要多接触一些人文的基础知识,像苏童、余华、格非这些作家,我很早就接触他们,他们在二十几岁时就把一些大师、经典作品挂在嘴边,都读了很多经典。

  京华时报:“创意写作”硕士班招生后,会像复旦、北师大那样请一些著名作家来讲课吗?

  陈晓明:会。我觉得肯定要请作家来演讲,因为创意写作,学生要直面和有经验的作家交流,他们有很多创作的体会,这种体会我们不要指望说一个作家做一次讲座,就把他所有的经验都传达给你了,从此就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一个作家有一句话让你记住,对你有意义,那就很了不得了。

  简介

  笔名东尧子,福建光泽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作有《无边的挑战》《解构的踪迹》《后现代的间隙》《表意的焦虑》等。近期再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描绘了自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形成的变革历程。(记者田超)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