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严歌苓 这个时代让人晕眩(图)
//www.workercn.cn2014-01-09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现实题材

  现实比小说更魔幻

  过去的一年中,很多作家都将视角重新对准社会现实,贾平凹、苏童、阎连科、马原先后推出了《带灯》《黄雀记》《炸裂志》《纠缠》等长篇小说。这也包括严歌苓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余华,小说《第七天》出版后却引来众多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对一些社会新闻事件的直观描写。

  严歌苓至今还没有翻看《第七天》,不过她觉得故事题材来源于新闻事件,这本身没有问题,“我的新一部小说《老师好美》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来的,也借用了很多网上看到的故事。我觉得关键是作家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诠释这个故事,这就是一个作家怎么来理解文学的,或者是魔幻的,或者是大白话的。”

  谈到作家如何来描写社会现实的问题,严歌苓说:“我的看法是现实能够比我们创造出来的魔幻世界更加魔幻,很多东西作家写出来以后,人家就说你编造的吧。实际上,如果按照真实的情况来写,就成了通俗故事了。”

  在严歌苓看来,每个作家应该是在诚实、自然的心态下写小说,“应该诚实地问自己,你认为你写的东西是文学吗?如果觉得是文学,那你就这样写好了,也许是你的一种写作风格的探索,或者另外一次突破。我写的时候一般是这个事件会不自然地来找到我,觉得不写不行了,这样一种状态。”严歌苓认为,作家有权展示这个社会的生活面貌,也有义务为各种社会问题找到答案。

  作品改编

  张艺谋清心寡欲拍《归来》

  张艺谋执导的《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这是两人自《金陵十三钗》之后的又一次合作。严歌苓透露,小说《陆犯焉识》出版之前,张艺谋就看过书稿,要走了影视改编权,“张导说,他拍这部作品的时候不会被任何东西束缚,会清心寡欲地投入拍摄。我觉得这是我们比较合拍的地方”。

  严歌苓没有担任《归来》的编剧,她觉得导演有权用自己的思考来构建一部电影,“张导也说过希望我能够跟着剧组,但我实在是忙,还要照顾小孩,我的身体也不太好,经常失眠,肯定适应不了剧组的生活。”

  对于《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这样的揭民族伤疤的电影,有评论家认为,有很多观众对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历史和苦难,选择了逃避。严歌苓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她说:“我觉得中国人的苦难太多了,在我们的意识中有太多关于苦难的记忆,这个民族会选择一种防御系统,来筛选一些苦难记忆,这样才能投入到新的国家建设中去。如果现在重提民族的伤疤,还有观众在心理上想要逃避的话,我觉得是不可宽恕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让你想逃避都逃避不了的电影。”

  当记者问严歌苓,会不会像一些80后作家郭敬明、韩寒那样去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她笑着说:“如果作家都要去当导演的话,我觉得我是中国最后一个当导演的作家。拍电影涉及到方方面面,导演需要有很强的控制力,我的性格来不了。”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