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0.2微米间“磨铁为镜”-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最精致的零件来自最传统的手艺

李云龙:0.2微米间“磨铁为镜”

2020-10-26 14:27:10 来源:劳动报

  启动磨床预热,稳妥固定好零件,飞速运转的砂轮咝咝作响……上海机床厂的磨工李云龙俯下身,透过挡板屏息凝视辨别着声音与火花的细微变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李云龙削磨的零件,其精度最高可达0.2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400。

  每个经手的零件都有详细记录

  走进上海机床厂的恒温车间,李云龙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并排而放的两台磨床是他最熟悉的工作伙伴。每个上班的清晨开机预热,每个下班的傍晚上油擦拭。至今,他都记得师傅当年的那句话:对我们来讲,磨床就像战士手中的枪。

  1983年毕业于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李云龙进入上海机床厂成为一名磨床工人,至今已经37年。回忆当年进厂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第一次听说磨床加工这个专业,我联想到的是以前街头的磨刀匠。真正进入这一行,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一次看到砂轮真的可以‘飞’起来。”

  20世纪80年代,上海机床厂正在蓬勃发展,职工学技术、赛技术氛围浓厚。从一名磨床工人做起,李云龙凭着悟性和韧劲跟着师傅快速成长。别人半年才能上手的活,他不到两个月就能独立完成,削磨零件的质量逐渐可以媲美“老师傅”。不过,真要成为“老师傅”并非一日之功。李云龙回忆,有一次加工一根车轴,这活他之前干过,因此自信满满。“但加工完成之后,一检测却不合格。”师傅语重心长:“这很正常,我们操作的是磨床,精度比车床高许多。同样的活,操作的手法、工艺的流程,甚至加工时的温度不同,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因此,熟悉零件的整个加工流程很重要,即使不是你负责的环节,也应该有所了解。”

  从那以后,李云龙养成了做记录的习惯。每个经手的零件,他都要详细了解整套工艺流程,将加工日期、操作步骤等一一记录在案,这个习惯也让云龙进步越来越快。

  进厂37年一本旧书《磨工》相伴

  一一展示正在加工的零件,李云龙几乎爱不释手——原本参差的金属表面经细心削磨光滑如镜,在车间里微微泛黄的光线下格外耀眼。他说,虽然加工零件千差万别,但越精密的零件越需要传统的手艺。

  去年,上海机床厂承接的一项重大项目中,涉及一个重要功能部件需要高精度削磨。李云龙介绍,“当时首先想到的是使用更好的机床,我们兄弟单位有一套瑞士进口的设备。”令人意外的是,用这套高端设备加工,结果却失败了。随后,李云龙和同事回到厂里开始技术攻关,以手工操作打通了技术瓶颈。“这个事情我感触很深,我们最终用的那台设备是1971年造的,是手动的。总结下来,不是好设备就能削磨出好零件,零件加工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材料、温度、环境。实际操作中,我们工人可以通过手动来纠正一些细微的偏差,这是再好的设备也做不到的。”

  李云龙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本珍藏的“秘籍”——在技校上学时的课本《磨工》。“从上学,到进厂。近40年的时间,我一直保存着它,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已经翻烂了却不舍得丢掉。”他说,自动化工业发展起来后,人的经验变得越来越少,反而老版的书写得更详细,很多新问题也需要老办法。

  整整37年从事精密零件磨削加工,李云龙在上海机床厂培养下孜孜不倦地追求加工质量的完美,逐渐成长为一名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技术工人。先后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电气集团首席技师、上海电气集团“李斌式”职工,并入选2020年“上海工匠”候选对象。(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 摄影 贡俊祺)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吕艳飞:跳上世界领奖台

    30秒180个以上,这是40岁的吕艳飞现在的跳绳速跳水平。为了减重而跳绳,吕艳飞一直跳,跳出个世界亚军。

  • 林永健王宝强等多位明星组队送电影下乡

    从今年6月起,由林永健、王宝强、容祖儿、大鹏、杨威等20多位电影人、体育人组成的“温暖有光放映队”,横贯全国10省区,送电影下乡,把电影之光播洒到大江南北的美丽乡村。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来了新“羊倌” 旺了羊产业

    国庆中秋假期过后,环县中盛羊业千只湖羊养殖示范合作社负责人姬永锋忙着下乡督促检查第四季度的防疫工作。

  • “海归”青年搞“村播”

    “我今天是在农家给大家做直播。这里的椪柑鲜嫩多汁、口味甘甜,喜欢的朋友请下单。您的每一次购买,都是给农户增加一份收入。”说着,网络主播“楼妃妃”剥开椪柑,尝了一口,“很甜!”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