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叶正大:一代飞机一代魂(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8-0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2

  周总理说,以后你就是我们大家的儿子

  父母遇难时,叶正大已高中毕业,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他在广州继续读大学。然而在广州每天也都有特务盯梢,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纠缠,叶正大通过党的关系请示周总理,他要到解放区去,去找共产党中父亲的那些好朋友,找父亲最信赖的周恩来伯伯,找远在延安的两个大些的弟弟们。在得到周总理同意后,他辗转北平、张家口,几个月后终于获得机会随一支干部队伍步行去延安。

  快到延安的那一天,大家都很兴奋,都希望早一点到达目的地,一天走了一百二三十里路。叶正大说,当我随着队伍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走近延安,远远看见宝塔山、延河水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知道,这里是父亲1937年接受新四军军长职务后,首先想到要来见党中央、毛主席的地方,是父母亲和弟弟妹妹飞赴这里而途中遇难的地方,也是我的亲人们长眠的地方。

  到延安不久,他见到了周总理,还没有张口说话就已泪流满面,止也止不住。周总理安慰他说:“好了,孩子,到了延安,就是回了家了!以后你就是我们大家的儿子,你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优秀的革命者!”

  那时在延安的烈士子女很多,由领导干部分别照看,组织上分配朱德老总照顾叶正大,他管朱老总叫伯伯。到延安他才知道,弟弟正明、华明已在之前去了山西兴县读书,那是晋绥边区政府所在地。住在朱伯伯这里,他觉得自己又有了家。朱伯伯和康克清妈妈一起跟他聊天,话家常,后又安排人带他去父母亲和弟弟妹妹当时在延安机场附近的墓地祭奠。他想起父亲母亲的慈爱,想起父亲给他们兄妹九个起名字时,曾说过“你们的名字合起来就是‘正大光明,扬眉吐气’”的情景,而如今,父母已牺牲,扬眉妹妹和小弟阿九也已先离去了。他不由得扑倒在亲人们的墓前,几个月来积郁在心中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很久很久嚎啕痛哭。

  到延安两年后的1948年,党中央决定送21个懂俄文的年轻干部到苏联学习,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技术人才。这21个年轻干部绝大部分是烈士的遗孤,也有党的高级干部的子女,其中除叶正大与大弟叶正明外,还有李鹏、邹家华、叶楚梅(叶剑英之女),以及数年后成为叶正大妻子的任岳(任弼石侄女)等人。这一批人后来在“文革”中受到很大冲击,康生将对他们的处理定性为“苏修反革命特务集团案”,并将案件取代号为“4821”。“文革”结束后,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这个冤假错案得以彻底平反纠正,其中一些同志走上中央各级重要的领导岗位。再聚蓝天红日下,这些乐观的老同志索性就将“4821”当作他们的代号,渐渐,国内媒体也这样称呼了。

  初到苏联,他们是被送到离莫斯科400公里远的伊万诺沃学习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终于堂堂正正地到莫斯科去读大学。叶正大与弟弟叶正明商量,决定进莫斯科航空学院,这不仅因为叶正大从小酷爱航模,还有家仇,更有国恨。

  3

  毛主席题词: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

  当时的莫斯科,还没从战争创伤中恢复,条件很艰苦,市场上供应短缺、物价飞涨。这些都不怕,留学生们感觉刚开始时俄语不过关才是较大的困难。苏联教授上课时,没有讲义,一来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公式,然后就开讲,他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听,根本来不及记笔记,下课后再借苏联同学的笔记抄,经常要抄到晚上10点以后。

  曾经有人把将国外名著介绍到中国的译者誉为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因为他们用母语重新演绎了国外那些锦绣文章,让中国文化得以与世界对接。叶正大们不也正是这样的一群“盗火者”吗?他们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充分消化后又一点一滴地注进了祖国的血脉!

  就在这样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里,叶正大和同学们得知了一个喜讯:1949年底,毛主席要访问苏联。1950年1月20日,周总理为谈判及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事宜也到了苏联。2月16日是除夕,毛主席、周总理出席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举办的春节联欢会,经过种种努力,他们这些留苏学生也得以出席晚会。

  休息时,叶正大拿着一个小小的记事本去找主席和总理题词,总理为他题了“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八个字。毛主席问他学什么专业,他回答说是学飞机设计的,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为他写下了“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

  在这些留学生当中,有几位同学在莫斯科大学学政治经济学,其中包括叶正大的夫人任岳。毛主席听他们讲到自己的专业后说:“哦,你们在这里学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的学习需要联系实际,在苏联学还不如回中国结合实际学。在苏联应学技术。”后来这几位同学遵照毛主席指示,改学了技术专业。毛主席说的这番话对叶正大有很大的触动,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党和国家派他们到苏联学习的意义。

  后来,叶正大的俄语逐渐过关。1952年8月17日,周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又一次访问苏联,讨论有关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中的重要政治与经济问题,其中包括有关苏联援助中国的重大建设项目,共156项。在与苏联的谈判中,由于随团的翻译在技术词汇方面有欠缺,所以周总理要叶正大给他当技术翻译。就在这次谈判中,叶正大给周总理当了两个多月的俄语技术翻译。

  1955年,叶正大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学校发给他的毕业证书上用俄文写着“取得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优秀成绩”。毕业后,他与邹家华同一批回国到了北京。在教育部留学生司等待分配时,司长说,现在中央决策要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方针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组织上的意见是要你们回到苏联去继续深造,读研究生,学习原子弹、核能技术。但叶正大、邹家华他们感到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十分困难,当时钢的年产量每年只有90万吨,航空工业、机床制造工业都非常落后,决定尽快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司长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后来叶正大被分配到军事工业部(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原松陵机械厂,简称112厂)前机身组装车间当了工艺员。从此,叶正大作为航空工业战线的一名战士,与我国航空工业结下不了情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