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从兰桂:将《蒙娜丽莎》画到街头

2020-08-28 15:46:31 来源:大众日报

  1995年,从兰桂在河南洛阳作画时,一位好心人对他说,你天赋不错,如果让专业美术老师指导一下会更好。他听从建议,报了一个绘画培训班。培训班的17名学员中,只有从兰桂是残疾人,但他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常常受到老师的夸赞。

  他到广西玉林作画时,看到玉林一所美术学校要举办一个15天的绘画培训班,便去报名。报名需要提供户籍证明,从兰桂当时连身份证都没有。学习心切的他,不远千里回到沂南老家,开了户籍证明后急忙返回,花50元报名参加了培训,系统地学习了素描知识。

  从兰桂非常珍惜这次系统学习的机会,中午下课后,同学们都回家或外出吃饭、散步,从兰桂却很少离开。他在教室里简单吃点儿东西,就继续投入到学习当中,揣摩老师教授的绘画知识,一遍又一遍地习练素描技法。

  就这样,他一边乞讨,一边学画画,文化素养和绘画水平不断提升。粉笔无法像油画笔一样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感,从兰桂就运用强烈的颜色对比,突出人物的每一个细节,色彩之间的冲击让整幅画更显鲜活。

  “是的,我现在就是一名‘艺乞’。”从兰桂自豪地说,自己已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蒙娜丽莎》画了1000多幅。他现在有个愿望,“到法国卢浮宫看看《蒙娜丽莎》真迹,从中找到更真切的灵感。”

  不富有,但希望带给别人帮助

  “我没有多少钱,但我最大的愿望是能给别人一些帮助。”从兰桂说。

  在他的手机相册里有一幅照片,上面是三张捐款收据。一张是2010年4月玉树大地震时,在武汉的从兰桂通过武汉红十字会捐款500元。第二张是2011年1月云南昆明盈江地震时,他通过云南教育电视台捐出了自己一天的收入270.5元。第三张是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时,他通过《武汉晚报》捐款300元,专门用于灾区校舍恢复建设。

  在为玉树捐款的当天,他还在武汉市中心的广场上画了一幅画:一个小女孩被困在一处倒塌的房子中,露出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眼神。令人震撼的画面感染着围观的人们,他们向从兰桂伸出了大拇指。

  2015年7月,正在哈尔滨的从兰桂,得知当地媒体正在组织“牵手行动”,帮助西部贫困学子的消息,他当即和记者联系,捐出自己两天的收入和部分积蓄共计800元钱。这是从兰桂单笔捐出的最大金额。“希望可以帮助到贫困的陕西学子,还希望他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好好学习,回报社会。”从兰桂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在异乡的从兰桂不仅第一时间通过网站捐款,还构思创作了一批抗疫人物画。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从兰桂就来到广场上,描绘出钟南山、李兰娟以及其他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画像,并配上“同舟共济聚大爱,众志成城战疫情”的词句。

  “对于我来说,给别人捐一些钱,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自己也是流浪者,但每当看到落魄的乞讨者,从兰桂总会买些小笼包给他们吃。他还会买上水果,亲自送去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送去关爱与快乐。

  “这个青年虽然只有一条腿,但他比许多两条腿的人站得稳,走得直。”一位湖南岳阳的老者知道从兰桂的故事后,这样感叹。

  非常渴望有个稳定的家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对于在外漂泊了30多年的从兰桂来说,这首《我想有个家》唱出了他的心声。

  由于身体有残疾,家庭条件不好,自己又漂泊不定,从兰桂知道组建家庭的难度很大,但一颗渴望爱的心从未停息。

  幸福曾经短暂降临从兰桂的生活,最终只留下了一段凄美的回忆。谈起错失的浪漫,虽然已过去20多年,从兰桂仍唏嘘不已,难以释怀。

  那是1998年,35岁的从兰桂去了河南南阳。他来到一家饺子店,要了一盘韭菜猪肉水饺。餐费是13元,他给了老板14元。老板说没有1块零钱可找,从兰桂说不用找了。老板觉得过意不去,看他腿有残疾,就让店内女服务员何秀珍去送送他。路上,两人聊起了天。听说从兰桂会画画、会唱歌时,何秀珍惊喜地说,她也喜欢绘画、唱歌。相同的爱好,让两人越聊越投机,何秀珍大方地要了从兰桂的家庭地址。聊天中,从兰桂得知何秀珍小自己13岁。

  从兰桂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谁能想到姑娘会看上我?根本想不到。”令他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哥哥传来口信,说一位河南姑娘给他来了一封信,信中说了很多温情的话,“我哥说,这姑娘好像爱上你了。”

  这让从兰桂异常欣喜,也打开了他冰封的心。他赶紧给姑娘连续回了两封信,感谢她来信之余,让她不要胡思乱想,鼓励她干好工作。从兰桂越是这样,何秀珍越喜欢他,并不断给他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此时的从兰桂还在他乡流浪,居无定所,两人的联系并不顺畅。何秀珍就辞了工作到沂南找从兰桂,并在他家邻村的砖厂一边打工,一边等他回来。就这样,一等就是三个月。

  从兰桂的哥哥和母亲知情后,认为他俩并不合适,想办法让她走了。

  被问到是否还想组建家庭时,从兰桂停顿了片刻。“想啊,这个梦想我一直有。我现在非常渴望有个稳定的家,能够让自己安顿下来,不再四处漂泊。”从兰桂轻声说。(大众日报记者 陈巨慧 通讯员 郑树平)

1 2 共2页

编辑:孙仕奇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我这儿的民宿几乎每天都能订满。”正在院落里设计装饰的郭晨慧笑着说。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前进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生活清贫。

  • 办民宿做电商 藏族大姐小康路上劲头足

    庭前花草葱茏,窗外可见雪山。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错高乡结巴村,43岁的次仁德吉经营着一家名为玛尼石的精品民宿。当下正值旅游旺季,9间客房已经住满客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