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战贫人生的N种打开方式

宁夏脱贫攻坚一线群像扫描

2020-06-12 09:11: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养兔子不需要啥体力,我能干!”听说邻村人养兔赚了钱,薛乾让父亲买了50只兔子在家试养。一个月后,兔子虽然死了一半,剩下的兔子却产下几窝小兔。薛乾自己上网查询养殖技术,和淘宝卖兔药的商家咨询。几个月后,薛乾的兔子繁殖到三百只。经人介绍,他把兔子卖给了回乡创业的“养兔大王”杨小龙,赚了两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薛乾在杨小龙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把养兔子当成事业来干。跑销路、学技术,薛乾去年用自己养兔赚的钱和贷款建了一栋现代化养兔基地,还成立了一家肉兔养殖合作社。

  乡亲们看到一度病危的薛乾又振作起来,纷纷向这个后生竖起大拇指。村民高维兵跟着学习养兔技术后,如今靠养兔子也赚了几万块。“村里有些健健康康的年轻人还啃老,薛乾这小伙真‘攒劲’!”高维兵说。

  今年,薛乾跟杨小龙两人忙着对接各大线上消费扶贫平台,帮更多村民打通销路。“家里还有几十万元债务,但是我觉得三五年内,凭着努力,一定可以还完,也必须拿下。”小伙子信心满满地说。

丁建华

  1/871

  “胸有家国,不枉青春”

  清华、北大、人大、南开……宁夏已有871名来自全国各所名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作为选调生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18年高中肄业生薛乾成功换肝,人生轨迹随着转向。与此同时,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轲的人生在他自己的掌控下也开始转变。

  2018年6月,南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杨轲捧着硕士学位证走下台。阳光正好,一如他雀跃的心。

  这天之后,作为选调生的他阔别都市繁华,直接来到贫困村宁夏青铜峡市同兴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从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山村长大,他对西海固的贫穷和落后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逃离农村并非是这个年轻人奋力读书的最终目标:“教育改变了我,而我想改变农村。”

  同兴村全村近5000人,全部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搬迁而来。摆脱贫穷,是村民最迫切的希望。在南开大学学习公共政策专业的杨轲要帮助乡亲们脱贫,一切得从头学起。

  精准脱贫要找准致贫病因。为尽快熟悉村里情况,杨轲有事没事总往农户家跑。这两年手机计步显示他几乎每天至少要走16000步。照这么算,当选调生以来他至少走了4300多公里,这是这名“学霸”在农村做扶贫工作的执着。

  东家脱贫缺产业,西家发展没资金……杨轲挨家挨户跑,把每户贫困户的情况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建档户冯志宝家既没产业,也缺资金。杨轲磨破了嘴皮子,给冯志宝联系贷款买了40只羊。繁殖、育肥,不到一年光景,冯志宝赚了8万元。

  “上周去他家,一进门他就拉住我的手,兴奋地说‘做赢了’。老百姓朴实,只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待你如亲人。”杨轲说。

  作为教育扶贫的受益者,杨轲深知,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同样重要。而他入户时发现,每到寒暑假,城里娃忙着上各种补习班,村里娃却因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匮乏,很难在课堂外学习进步。

  2019年寒假的第一天,杨轲在村部喊响了大喇叭,他要办补习班。两小时不到,教室里挤满了小学到高中60多个学生。杨轲的第一堂课是“我心目中的大学”主题作文课,他要在孩子们心底种下一颗上大学的种子。

  闲暇时打开微信,杨轲发现朋友圈里的同学不是在大都市的咖啡馆里喝下午茶,就是在大海边休假冲浪。关掉微信,杨轲想的却是在哪里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心里有落差,可他没时间羡慕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我心中的家国情怀一直没变,把它落到实处,才不枉青春。”

薛乾

  1/2221

  “我有一个小目标”

  宁夏农村有2221名村支书,如丁建华一般,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各种小目标在日复一日地努力着

  杨轲为来自同心县的移民脱贫“操碎了心”,事业小成的包工头丁建华也为了一拨同心县的移民能过上好日子,一头扎进牛棚。

  丁建华是丁家二沟村的名人。村里人大都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他就靠着在外承包工程,成了村里的“首富”。2008年,村里人不约而同地把他选为村支书。“没想干,但不知不觉就干上了。”说起当初答应当村支书的动机,丁建华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有种强烈的感觉一直萦绕他心头,就是村民们太穷了,日子太苦了,他应该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

  然而想改变一个村的命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太难!

  丁家二沟村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腹地,站在山头俯瞰,赤焦的黄土地千沟万壑,犹如火星表面一样毫无生机。2012年,这个苦难的村庄迎来转机,宁夏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把丁家二沟村整村搬到了能吃上黄河水的地方——旱天岭。这个听起来比丁家二沟村还要绝望的地名,因为引来了黄河水而至此不同。

  水通了,路平了,房子新了,铆足了劲儿的丁建华决定带着村民动起来。可村民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村民们从没出过大山,对生活生产习惯方面的改变都保持一种怀疑和抵抗的态度。“我先干起来,干成功了,给村民打个样,他们自然就会跟着干。”无奈的丁建华用他干工程时攒下的家产,养鸡养羊养兔子,折腾起来。经过多次试错,他给村民们试出了肉牛养殖这条增收路。

1 2 3 4 共4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郭姐“触”网记

    太行山麓,晨光熹微,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田埂上,郭晋平早早支起三脚架,架上手机,打开直播软件,一边松土、除草,一边跟网友互动,“各位朋友,今天又见面了。”“你们看,这儿空气多好,庄稼苗多绿,长出来的小米能不健康吗?!”

  • 两怕迎刃而解 “蔡记大虾”练摊一月赚3万

    今年23岁的蔡俊伟已为人父,是湖北老河口市光年路众多餐饮店中最年轻的老板。“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春节返乡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隔离,耽误了几个月时间,疫情缓解以后,准备去原来的工厂继续上班,却被厂方婉拒。”蔡俊伟说,好好的一份工作,因为疫情影响,因为自己是湖北人,就这样没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