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田埂上的小天鹅-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雄安田埂上的小天鹅

2018-06-11 16:08:01

  艺术不是只给专业人士用的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我坐在办公室一边看着紫竹院的风景,一边想象着去农村支教的情景,认为一定会很浪漫。”关於说,但真的去了才发现,原来会有那么多问题。当时的雄安还没有走进全国人民的视线,那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落后、脏乱。

  董英现在还记得5年前关於老师第一次到端村时的情景:“那天所有小学的孩子符合三长一小(臂长、腿长、脖子长、头小)标准的都去参加了”。

  虽然,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参加了关於老师的选拔,但是大多数人是来凑热闹的,因为,“家长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不知道芭蕾舞是什么,对孩子们为什么学习芭蕾舞也不明白。”董英说。

  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端村,孩子们通往未来的路径很简单,无外乎两条,一条是:小学-中学-大学-离开农村,另外一条便是小学-中学-考不上大学-回家务农。

  “所以,我们刚去的头一两次大家都很配合,孩子们也都到齐了,但是三四次后就没多少人了。”关於说,打电话问家长怎么没送孩子来学芭蕾,家长们经常回答“没时间”。在很多家长心里,跳舞根本算不上什么“正经事”,没必要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

  于是,关於打电话“求”着家长把孩子送来学芭蕾。

  大概去教了一个月左右,关於便请人给孩子们编排了一支舞蹈,“我们需要作品让家长们看看”。

  这支舞名叫《清清荷风》,完全来自孩子们的生活,“小孩子顶着荷花跳起了芭蕾舞,她们自己有生活体验,特美。”关於说。

  看到自己的孩子真的能跳出那么美丽的舞姿了,家长们慢慢地开始接受关於了。

  有不少人对关於有这样的疑问:舞蹈学院的学生个个条件优秀,你平时教的都是“金字塔塔尖”的孩子,现在转到教“金字塔的基座”上的孩子,对你的才华是不是一种浪费?

  “艺术不是只给专业人士用的。”关於总是这样回答,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跟艺术沾边,有的人平时会写写书法但是绝不会靠卖字为生,是用来自我修养的。

  而对于孩子来说,学习艺术更加重要,“我们到一些发达国家总觉得他们的素养好,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一般都会学习艺术,音乐、舞蹈或者是美术。小学阶段学习艺术,不是让他们都变成专业演员,而是让他们有发散性的思维。”关於说。

  给乡村孩子打开一条美学路径

  不过,要用芭蕾打开孩子们的艺术之路并不简单,因为跟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芭蕾舞还是有很多专业门槛的,“田埂”和“殿堂”之间的距离不能仅靠美好的愿望填充。

  “刚到端村,踩到舞蹈教室地板上我的脚就抽筋了。”关於说,跳舞的人最怕脚着凉,所以,在北京,学校舞蹈教室的地板是很讲究的:双层的木龙骨加上地板再加上地胶,跟地面之间隔了4层。而端村的教室就是水泥地上铺了一层革。

  “我们平时习惯了,根本不知道舞蹈教室的地板是不能随便踩的。”董英说,最初家长们进舞蹈教室从来不脱鞋,即使穿着高跟鞋也照样“登堂入室”。

  “学艺术的人要对艺术有最起码的尊重。”关於说,每次到了端村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脱了鞋子、拿起抹布、蹲下身子开始擦地板。

  不仅如此,端村虽然地处美丽的白洋淀,但是白洋淀早已不能像老人们所说的那样:“随时可以一猛子扎进去”,随处可见的是白色的垃圾。

  关於老师意识到教孩子芭蕾的背后其实是教整个村子文明,要让村民们懂得美,他们才能真正爱护身边的环境。

  所以,关於老师的第一堂课不是教跳舞,而是教梳头。几个小时后,当村里的妈妈们看着自己的女儿仿佛变了一个人时说:“从来不知道我的女儿这么漂亮。”

  教室太简陋了,关於便索性把孩子们带到田野去跳舞。“在冀中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几个小朋友听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按照强弱拍子跳起‘四小天鹅’,中国农民的孩子可以和柴可夫斯基隔空对话了。”关於说,那个时候再给孩子们讲这支舞蹈,“我知道她们听懂了”。

  当艺术之门被打开后,孩子们释放出的能量让人震惊。

  学芭蕾舞是要穿脚尖鞋的,脚不免会被磨破。每个学芭蕾的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破了磨、磨了破……直到脚上磨出老茧之后脚就不会再破了。这个过程,是让很多城市老师头疼的大事,因为家长都会心疼孩子,甚至会指责老师。

  但是在端村这个过程却过得异常顺利,“才一年不到的时间,这些孩子全都能在足尖上跳舞,城里的孩子可能要三到四年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关於说,端村的孩子和家长从来没有因为脚磨破了而疼哭过、喊过。

  于是,关於老师在端村的教学进度飞速加快,孩子们的进步也是飞速的。2016年在华北五省市的舞蹈大赛中,端村学校的《丑小鸭之梦》拿到了表演和创作两个第一。

  现在,董英的女儿马悦已经进入了更加专业的艺术院校学习,作为一个被城市孩子包围的“丑小鸭”,马悦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基本功不如别人之后,现在已经从最初跳舞时所处的最不重要的“旁把旁”站到了最重要的“中把中”。

  在端村,像马悦这样的孩子共有5个,他们分别考取了市级、省级的艺术职业学校,走上了学习艺术之路;另外,还有上百名孩子在端村接受了国内最顶尖芭蕾老师的“嫡传”,柴可夫斯基、芭蕾舞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更多村民则像董英一样,每到周末不再去跳广场舞而是到端村学校给北京来的舞蹈老师当志愿者,他们在电视中看到芭蕾舞剧时,不再转台……

  这大概就是一条乡村孩子美学道路的正确打开方式吧。(樊未晨)

1 2 共2页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刘思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奋斗·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创业的东乡族女硕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马娟选择创业并非偶然,在上大学期间她就摸索过。读大一那年,她在学校附近租格子铺做小生意,拿着省下来不多的生活费到批发市场批发饰品,再交由格子铺老板帮忙售卖,每个月都能有一笔收入。这个小生意,马娟做了两年,虽然挣钱不多,但让她对市场有了一定了解。

  • 返乡搞起蜜蜂养殖 一位年轻养蜂人的“甜蜜事业”

    山里娃早当家。16岁的陈泽恩,暑假里揣着100元钱,跑到宁北的一个工业园区打工。到了工地,工头嫌他太年轻,但看了他的两只手,把他留下了。“村里娃长干活,手上都是老茧,人家一看就知道我不怕苦。”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