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尹龙芳:从农民工成长为食用菌“女王”
//www.workercn.cn2015-04-09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更多

  四川在线消息 (王晓林 四川日报记者 袁婧)“袋装不用绳子捆紧,菌丝接触了空气就会感染变坏。”4月7日,在大竹县城西乡竹溪村1组的钢架大棚食用菌基地里,忙碌着的尹龙芳正在和村民们交流菌种包装的技巧。

  年过五旬的尹龙芳,是食用菌基地的主人。在她的基地里,不仅有平菇、香菇、凤菇、木耳等食用菌大棚80余个,年产食用菌可达40万公斤;而且,她还带动了10余户村民种植食用菌。

  打工既要挣钱 也要学技术

  在外出打工前,尹龙芳也算得上村里的养殖能手,她不仅找来科普书籍,而且从姐姐那里借来钱,自己在家搞起了副业,开起了“动物园”,养猪、养鸡、养鸭,一样都没落下。看到渐渐长大的一对儿女,想到并不富裕的家庭,加之在电视上看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尹龙芳渐渐萌发了外出打工的想法。

  2000年, 和丈夫杨山平揣着仅有的几千元积蓄来到浙江杭州,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和普通的打工大军一样,两口子来到了城市,也进了工厂、进了工地。可是没干几个月,两人却再次选择了农村,“一是熟悉农村,二是想学习农业方面的技术,迟早都要返乡回家的。”15年前的尹龙芳,心里压根还没有创业的想法。

  在杭州近郊的一处食用菌基地内,来自山旮旯的夫妇俩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偷师学艺”。“起初无非想挣钱,时间一长,也想把技术学到起。”尹龙芳说。靠着踏实、勤奋、好学,夫妻俩在园区里深受业主的信任,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菌类种植技术。

  返乡不享清福 偏要搞创业

  经过9年打拼,2009年,尹龙芳、杨山平揣着打工积攒的几十万元回到了家乡。两人决定创办绿色无污染生态食用菌基地,却遭到了众多亲戚的反对,“你们两口子都40多岁了,孩子也长大了,现在打工挣了钱,回来了不享享清福,还折腾啥子哟?”

  尹龙芳却不这么认为,“我们现在既有资金又有技术,能在家门口干事业,又能照顾家人,还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两口子最终还是成立了大竹县晨曦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食用菌种植。被她的执着所打动,丈夫还主动担任起合作社的运输司机。

  然而创业岂是那么容易?第一年,由于对本地气候把握不准,菌棒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糜烂,合作社刚刚成立就面临夭折的危险境地。为了挽回损失,思来想去,尹龙芳想到了家里刚买的房子。当她跟丈夫商量要抵押房子贷款时,一向跟她站在一边的丈夫却不同意了,“你疯了?如果我们真是血本无归,以后一家人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想到两个孩子,一向倔强的尹龙芳沉默了。儿子杨超的一番话却打破了夫妇俩的沉默,“爸妈,我不怕没地方住,钱没了还可以挣,如果信心没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听罢,夫妇俩泪流满面,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合作社“起死回生”。在得知尹龙芳的“创业危局”后,县乡妇联主动找到了她,帮她争取到了5万元的农村妇女小额贷款,再加上抵押房子的贷款,夫妇俩在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尽最大努力地挽回了损失,合作社顺利度过了“生死劫”。

  自己创业还不够 要带动更多人

  起初,尹龙芳夫妇是用青树枝做食用菌原料;后来了解到牌坊乡桑树基地的蚕农常常有过剩的桑树枝,于是他们就改用桑树枝。他们不仅消化了过剩的桑树枝,而且还义务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每根菌棒也比其他种植户少收4、5元钱。如今,牌坊乡10余户村民种植起了食用菌;更为可喜的是,用桑树枝做原料生产的食用菌经过权威专家检测检验,还具有软化血管等功效。

  现在,尹龙芳的基地建有平菇、香菇、凤菇、木耳等食用菌大棚80余个,年产食用菌40万公斤,产品除满足本县市场外,还远销重庆、成都等地,年实现利润近百万元。除了每年吸纳附近50余名留守妇女就地打工挣钱,她们的人均月收入也有近2000元。同时,土地入股的村民年均分红也有2万余元。

  应城里居民要求,尹龙芳还在西门农贸市场设立了销售点,每天七、八筐食用菌都是抢购一空。“这几年时间,我们已经投入资金480万元,每年赚回的钱都用来还了账,眼下还没有回报,但是到2017年债务就能全部还清了。”尹龙芳略显轻松的话语中,流露出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