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名党员22面旗帜-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22名党员22面旗帜

——广西一个抵边屯60年发展的“幸福密码”

2020-07-27 14:13:23 来源:光明日报

  从“1961年修建水坝,有两名党员,70位群众参与”到“2020年疫情防控,有22名党员,1300多人次参与”,60年间,党员人数与参与人数不断刷新。

  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念斗屯村史馆,有一张特别的“家园建设表”,记录着这个与越南一山之隔的抵边屯的一甲子变迁。全屯488位边民中,党员占比达4.5%,这在广西同类抵边屯中并不多见。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走进念斗屯,处处可见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身影。

6月18日,念斗屯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资料图片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念斗,壮语大意是“水汇聚的地方”。这里四周高,中间低,形似水斗,旱季缺水,雨季内涝。

  对于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念斗人来说,贫穷如影随形。然而近年来,念斗屯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户户建起新房,家家有了汽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屯。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边民方建勤深有感触,“一个有威望、有思路的党支部,是一个村子奔小康的坚强支柱。”

  “让出‘六尺巷’,留得美名扬。”党员方尚红建房时,主动将三分自留地让出,用作建集体停车场和排水沟。从此,屯里立下“要建房先留路”的村规,每家建房都自觉在门前屋后留够公共用地,屯内道路变得宽敞整洁。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一干。”念斗屯党支部书记方汉明说,“做群众工作,关键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2015年以来,念斗屯党支部利用边民每天可采购8000元免税商品的贸易政策,成立边贸合作社,组织边民发展运输、装卸、来料加工等,参与群众日均收入400元以上。

  屯里因地制宜,相继引进生态田螺、黑山羊、肉牛、青梅、优质水稻等种养产业,为群众持续增收注入了活力。2018年年底,念斗屯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在党支部带领下,“有困难找党员”成了念斗边民的共识和依靠。“老中青”三代22名党员,个个以身作则,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播撒在边关山寨。

  47岁的蒙新锋曾是贫困户,过去的生活一度让他“苦不堪言”。3年前,儿子考到外地念书,让这个靠种田为生的庄稼汉犯了难,七拼八凑给孩子准备好学费,可父亲又患上白内障,卧病不起。

  正当蒙新锋一筹莫展之际,党员蒙志文伸出援手,帮蒙新锋将父亲送到医院做了手术。老人重见光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屯里的党员像自家人一样亲。”

  为让蒙新锋一家摆脱贫困,蒙志文建议他转换思路,发展养殖业。党支部出面协调,为蒙新锋申请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他盖起牛棚,走上养牛致富之路。2018年年底,蒙新锋一家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养牛收入超1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74岁的老人农秀月,两个儿子相继离世,无依无靠。党员黄奇武经常去看望她,帮她申请危房改造项目,让她住上了新房,并申请到每月各项补助700多元。老人感激地说:“感谢党组织又给我送来了一个好儿子。”

  党组织带领大家治水修路架桥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追寻念斗屯发展的“幸福密码”,一个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令人感佩。

  今年90岁高龄的赵德英,已有64年党龄,是念斗屯的第一位党员。作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赵德英1960年退伍后回到念斗屯,全心建设家乡。

  “当时,困扰念斗人最大的难题就是农田灌溉问题。”赵德英说,靠天吃饭的老百姓既盼水又怕水,雨季一到,低处的田被淹,高处的田没水,每年粮食只够吃10个月,日子过得青黄不接。

  要吃饱,先治水。赵德英第一个站了出来,另一名党员赵德亮则发挥自己的文化特长,承担起写报告向上级申请水泥等物资的工作。

  1961年起,在两位党员带领下,群众家家出工、人人出力,拦河建坝、挖沟排洪,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在1963年建好拦水坝,1975年修好排洪渠。困扰念斗屯千百年的内涝问题终于得以解决,200多亩旱地变成高产良田。

  治水迎刃而解,修路紧接着提上日程。

  彼时,一个天然形成的洞穴,是念斗人日常出行的唯一道路。因为狭窄弯曲,有的地方一次只能过一人,肩挑背扛很难通行,严重影响着屯里人和外界的沟通。

  “必须靠我们的双手开辟一条道路!”党员赵德英和赵德亮召集村民开会,商量对策,最终提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拓宽山洞,打通出路”的策略。在那段艰苦岁月,党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石头一块一块地撬,泥土一捧一捧地刨,13名党员带领80位群众苦干3年,终于将200多米山洞凿成可以通车的隧道。

  屯里的念斗河上,有一座长15米宽3米的石拱桥,被当地人称作“念斗屯的赵州桥”。1993年,村民黄奇武根据小学课本中赵州桥的外形设计出图纸。1994年,15名党员带领170位群众齐心协力把图纸变成了现实。

  “拱桥建成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被震撼了。我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巨大的。”从那一刻起,黄奇武便有了入党的想法。199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如今已有25年党龄的黄奇武,时时用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念斗人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就这样在一代代人中默默相传。

  2018年,念斗屯党支部利用农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改厨改厕等政策红利,对全屯进行风貌改造。21名党员260位群众投工投劳,奋战3个月,将家园装扮一新,还成立了村史馆。

  念斗屯与越南隔山相望,山间蜿蜒的巡边路,是边民出行、战士巡边的必经之路。但山高路陡,常有落石,存在安全隐患。从2016年起,黄奇武背上铁锤、钢钎,利用农闲上山护路,屯里党员群众也纷纷参与进来。

  “护路是为了守住家园。我们守住家园,也就是守住了国门。”黄奇武说。如今,这条宽敞平坦的巡边路,成为念斗屯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在稳边固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老搭档”让年轻党员在历练中成长

  一甲子薪火相传。60年来,念斗屯党员带领群众改变着这块土地和这里人们的命运。几经岁月磨砺,念斗人身上的红色基因,在党员身上代代相传,成为这个小山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92岁高龄的老党员赵德亮,是念斗屯年龄最大的党员。在老人斑驳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念斗屯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这也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党员与念斗屯的血肉联系。

  早在1946年,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泽被边关,很多念斗屯先进青年参加了农民游击队。1948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念斗屯进行围剿,村民赵友明、黄兴等不幸遇害,而赵友明正是念斗屯第一位党员赵德英的父亲,黄兴正是党员黄奇武的爷爷。

  “两代党员先锋,正好是两位勇士的后人,这不仅仅是巧合,更关乎信仰和传承,因为信仰的光芒永远不会被黑暗所泯灭,经受苦难的洗礼,只会越发璀璨。”80后党员蒙金花不禁感慨。

  作为念斗屯的第22名党员,致富能人蒙金花对党的认识深刻而直观:“疫情防控、发展产业、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都是党员冲锋在前、示范带动。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蒙金花此前在当地经营一家商店。党支部发动村民发展水田立体养殖田螺项目,起初,蒙金花和不少群众一样,担心经济受损。在大家犹豫不决时,党员黄奇武站了出来:“亏了算我的,赚了是大家的!”,并拿出自家8分水田养起田螺。

  作为蒙金花的入党介绍人,黄奇武经常找她谈心,每次有技术员来指导,他都带着蒙金花跟在技术员身边学习。蒙金花渐渐掌握了田螺养殖技术,还成了屯里的新技术员,负责指导110户群众养殖田螺。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地处边境线上的念斗屯,防控压力倍增。屯党支部推行“边长制+网格化”自治管理模式,将全屯划分成10个网格,由支部书记任边长,党员作为网格中心户,通过网格化联防联控,边民户互相监督织密防控网。

  2月4日起,念斗屯在距离边境线两公里处设置了防境外输入监控点。从“内防扩散”到“外防输入”,在22名党员带领下,全屯参与抵边护村巡逻值守的人数达1300多人次,守牢了疫情防线,至今保持“零确诊”纪录。

  老党员方德贞虽已72岁,仍主动到监测点执守,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年轻党员方汉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党员还如此忘我奋战,经常教导年轻党员,让我深受鼓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正是这样“新老搭档”,让年轻党员在历练中迅速成长——从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位党员,到1993年党支部成立之初的8名党员,再发展到今天的22名党员,念斗屯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历程,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见证。(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傅准)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全球黑胶“回潮” 周杰伦一口气出了28张唱片

    “四年不发专辑”的周杰伦在出道20周年之际会耍怎样的“花样”满足歌迷的期待?这一次他选择了复古的黑胶,将出道至今的14张专辑做成28张唱片套装。不少音乐评论称,这位偶像天王带领了黑胶唱片又一次回潮。

  • 童瑶:不想“乘风破浪”也不怕“人到三十”

    这个暑期档,前有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有东方卫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引起对“30+”女性的关注和讨论热潮:她们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如何面对职场的转型?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农民王航弟:直播卖枸杞带动乡亲就业

    盛夏七月,微风徐来,枸杞树摇曳着缀满红果的枝条。“咕,咕咕咕……”7月24日,一个穿着朴素、中等个头,扎着高马尾的中年女子轰赶着地里的鸡,放水浇灌刚刚采完头茬的枸杞地。

  • 疫情不误就业路 打工者变身小老板

    疫情期间,一些农民工的外出打工路受阻,留乡的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开动脑筋,转变思路,变身创业小老板,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