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娘家人”徐金松的扶贫路-娘家人-中工网

人物

娘家人

“网红娘家人”徐金松的扶贫路

2020-08-31 08:11:21 来源: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近两个月来,“徐金松”三个字变得很火热,常常和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字眼“组队”出现。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这个已经主导扶贫工作近十年的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没想到自己去了一趟四川大凉山扶贫,竟成了“网红”干部。一时间,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他的扶贫故事,而徐金松本人却没把出名当回事,一转头,他又准备起第二次“入川”的行囊。

  跨越千里的扶贫联姻,德清县总工会提供。

  再度踏上扶贫路

  被褥枕头、长衣长裤、洗漱用品……徐金松一件一件井然有序地放入行李箱。布拖县是全国52个贫困县之一,第二次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俄里坪乡嘎吉村的他,显然比上次更有经验。

  “第一次去之前,我把所有生活用品提前打包寄过去,图个出行方便。”可是徐金松万万没想到山区的快递速度比想象中更慢,他人到了地方,包裹却还在路上慢悠悠地“飘”着。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布拖县重新购置一套。

  和生活用品一起被塞进行李箱的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嘎吉村几十个村民的名字。这是上次扶贫之行,徐金松挨家挨户走访时,了解到村民就业意愿。

徐金松(右二)

  目前,大凉山来钟管镇务工人员约300人,很大一部分是彝族同胞,镇上每年都为他们举行火把节。镇总工会为外来职工就业牵线搭桥,建档立卡户来钟管就业每月可领取补助1000元……当徐金松把这些消息分享给嘎吉村村民的时候,大家都跃跃欲试。

  前几日,徐金松特意和钟管镇上大型企业沟通,得到了浙江德清美史乐颜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高联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的支持。“我还和企业商量着,来务工的村民大多都没什么技能,可以给他们多做些培训,让他们在这里成长成才。”徐金松把做好的17家企业简介海报小心翼翼地收好。

  行囊整理完毕,徐金松再度踏上扶贫之路,朝着海拔3000米的大凉山前进。

  徐金松的一笔账

  旅途漫漫,从气韵婉约的江南风光逐渐切换成鬼斧神工的蜀道。虽然之前在嘎吉村只待了一个月,徐金松却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一路上,他都在惦念汉语不好但热情无比的村民,以及村里的猪吃得好不好、长得壮不壮。

  嘎吉村134户人家中129家是养猪户。上次之行,徐金松发现当地的猪只养到20公斤左右就拿去卖了,“在浙江,猪可以养到100多公斤呢。”

  细问之下,原来村里“养不大猪”是因为没有猪饲料。徐金松在联络一位农业技术员后得知,最好的猪饲料是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和荞麦秸秆。嘎吉村有大片的玉米地和荞麦地,不愁没原料,现在只要找到粉碎秸秆的设备即可。

  “那东西只有县城才有。”汉语讲得最好的村民俄的比日告诉徐金松,一来一回,养殖成本上去了,大家宁可“养小猪”。“买一台粉碎机不就完事了吗!”徐金松立即联系德清一家企业捐赠1.2万元,购买了一台粉碎机寄来。

  村里添台粉碎机,经济效益有多大?徐金松算过一笔账:嘎吉村150亩玉米地和300亩荞麦地,秋收后留下的干燥玉米秸秆和荞麦秸秆,经过粉碎,每亩约能产生750斤饲料,价值在350元左右。单单这招变废为宝,村里全年能增收15.75万元,其中56户建档立卡户能增收65820元,平均每年每户增收1175元。

  最想把直播搬进村

  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创新,落在精神。徐金松在钟管镇推行“精准扶贫11策”多年,核心正是针对就业、治病、创业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扶贫。再次入川,他希望扶贫能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优势精准发力。

  几周前,钟管镇总工会刚刚组织了一次直播活动:企业代表做客直播间,带货自家的丝绸、地板、童装、肥皂、牛奶等产品,让疫情影响下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把直播模式搬到嘎吉村”是徐金松此行最想进行的实践。

  嘎吉村除了养猪业外,还有土豆、荞麦、玉米等农产品。徐金松不仅提前准备好各类直播设备带过去,还购买了一台打包机寄到嘎吉村,专用于打包售出的农产品。他还联络了村里几个做微商的年轻人,希望到时候能助力直播。

  徐金松说:“直播带货的形式就是鼓励村民们参与到脱贫的过程中,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还需依靠自身。不仅要产业扶贫、农业扶贫,更要精神扶贫。”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夜幕来临,嘎吉村的村民们都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村里基础设施落后,大家就在田边地头集会。徐金松这次扶贫之行还带来了来自德清县明益化工有限公司的20万元捐款,专门为嘎吉村修文化广场,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锦上添花。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全明:向大自然“借”资源唤醒沉睡的山

    山峦苍翠欲滴,山脚下酸枣树已默默扎根。38岁的王全明正在像看护自己孩子一样料理着这里的一枝一杈,他相信按照这长势,明年将是枝头挂果的好年景。

  • 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我这儿的民宿几乎每天都能订满。”正在院落里设计装饰的郭晨慧笑着说。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前进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生活清贫。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