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工程师晏良:十九年如一日的坚守 把青春献给事业
//www.workercn.cn2015-07-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么不做,要么做漂亮

  从重庆邮电大学毕业后,晏良被委派到了重庆邮政储汇局工作。这份工作让晏良的同学们都很羡慕,因为这和他的专业非常对口。

  晏良刚进入单位就面临着难关——“绿卡一期”工程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刚上班时,邮政储汇局管辖范围是主城几个区,而晏良所在的部门只有5个人。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每个网点上线工作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几年,从机房准备、数据录入、软件安装到系统上线都能见到晏良的身影。

  即便是连轴转的工作节奏,晏良发现工作进度并不快。此时,晏良喜欢写软件代码、开发新程序的兴趣发挥出了巨大作用。通过半个月的研究和开发后,他做出了一个叫“手工数据移植软件”的新软件出来,使得录入、查询、纠错等流程都变得非常方便,克服了单机系统处理能力不足的缺陷,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保证了重庆邮政储蓄绿卡计算机系统一期工程的顺利、及时完工。

  晏良回忆说,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件充满成就感的事情。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个原则: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漂亮。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则,让晏良在后来的工作中,不管是遇到再难的事,都能漂亮地完成。

  1997年,重庆直辖后,重庆邮政辖区也相应地扩展。这为重庆邮政储蓄的信息化和技术支撑工作带来了两个大的问题:一是硬件支撑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各区县局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对当地的绿卡网络终端系统起到及时、有效地维护和支持。

  针对这两大问题,晏良勇担重任,一方面积极参与绿卡系统的扩容和软件系统的改造、优化工程,创造性地对重庆邮政储蓄的绿卡软件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地修改和完善工作;另一方面,还积极开展对全市邮政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普及工作,迅速地为重庆邮政建立起了一支技术支撑队伍,为后来重庆邮政全面推行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在晏良的职业生涯中,2000年~2004年这5年是他记忆最深刻的时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是最艰苦的时期。这个时期之所以让晏良如此记忆犹新,是因为迎来是“绿卡二期”工程。

  晏良告诉记者,当时不管是软件和硬件都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由于邮政储蓄白天面向客户营业是不允许有任何出错,所以就要求营业结束后进行记账等系列工作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否则将影响到次日的营业,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可想象。为了让每一个数据能够精准并达到万无一失,加班加点成了晏良的“家常便饭”。记者请晏良回忆一下那几年的加班次数,他想了想,“每天都是24小时待机,我记得最高纪录是1个月里面,有25天都在加班。”

  这个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那一年,晏良面对了一个大工程——全国邮储的软件要更换成统一的版本。“就是把‘绿卡二期’工程移植到全国统一版本里面去。”晏良介绍说。

  那个时候,晏良面临的局面非常艰巨,当时重庆邮储还存在有340多个未联网网点,这部分网点如果不能解决上线问题,将对邮政储蓄的业务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上线联网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是由于重庆邮储局主机资源的紧张情况,又由于前期没有任何省会进行了相关处理,困难非常大。晏良和数据移植组成员们一起认真分析、仔细考虑并积极与技术员商量,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与统版同步上线”,在经多次的切换测试和预演后,整理了一份《重庆单点切换方案》,经统版指挥部批准,于10月13日顺利地同步切换了这340多个单机网点,为重庆邮储的业务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为其他省会切换单点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