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以艺感人 以情动人 刻画生动形象体现美术家人文关怀

来源:辽宁日报
2021-11-15 09:54:30

  原标题:以艺感人 以情动人(引题)

  刻画生动形象体现美术家人文关怀(主题)

  辽宁日报记者 凌鹤

  核心提示

  中国美术馆和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同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的“人民的形象——中国美术馆藏美术作品展”开展以来,受到大众欢迎,此次展览精选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美术精品75件(组),并特别遴选多件辽宁籍艺术家或在辽宁工作生活的艺术家的作品,以人民的形象为切入点,展现生活与艺术的有机相融。本报选取部分精品与读者共赏。

  展览展出75件(组)精选作品,创作者包括众多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以及多位辽宁籍艺术名家,如王盛烈、宋惠民、韦尔申、李象群、吴云华、广廷渤、刘仁杰、宫立龙等。展品不乏在国内外比赛中斩获奖项的优秀作品。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告诉记者:“新中国不同时期美术家笔下的人民形象,通过这次展览一览无余。观众不仅能感受到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更能感受到美术家是如何将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与人民、与时代紧密相连,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油画 《钢水·汗水》

  描绘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给炼钢工人精神面貌带来的变化

  油画作品《钢水·汗水》由著名油画家广廷渤创作于1981年。入选国务院“新中国五十年”成就美术类作品。

  该画作描绘了4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痛饮的情境。该画作细节部分刻画逼真,视觉冲击力强,有力表达了主题——优质的钢铁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在构思时,广廷渤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带给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变作为创作视角,经过约3年的创作完成。广廷渤打破直接描写工人在炉前紧张劳动的模式。为了深入刻画细部的逼真感,广廷渤使用了丙烯颜料与油色混合,使画面中的不同部位有薄、亮、厚、重的层次变化,既突出炉前火光照映下的特定环境气氛,又表现炼钢工人皮肤的光泽和汗水的质感。

  美术史论家刘曦林评价:“该画运用超级写实主义,是用最精谨的写实语言表现工农兵大众形象的代表性作品。以静为主,动静呼应,以暖光统一又有冷暖对比,均见画家之匠心。”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评价:“这幅画为原本客观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注入炽热的情感,实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与超级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成功嫁接。”

  中国画 《耕者》

  描绘劳动人民的纯朴之美

  中国画作品《耕者》由著名国画家王盛烈创作于1984年,是影响广泛的一件佳作。

  王盛烈这样解析这幅作品:“作为一个画家,我只知道我的艺术实践是出于心灵的真实选择。生活在和谐中进步,生命在和谐中升华。看那个老农,多么慈祥、多么坦然平和,不急不躁,看不出有一点贪婪。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温饱平安的生活,同时将这份幸福、满足传递给别人,让真善美的人性布满人间。”评论界认为,王盛烈格外重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生活是一切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多年来,王盛烈始终如一地深入生活,曾利用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的机会,留下了诸多反映东北地区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写生作品。用平和朴实的作品描绘人民形象。

  油画 《潮》

  以浪漫主义情怀描绘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新面貌

  油画作品《潮》由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创作于198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詹建俊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中的代表,艺术造诣精湛。评论家王镛认为:“詹建俊的油画注重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民族精神,而反对那种简单套用传统中国画、民间画模式的表面化的民族形式。”

  《潮》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作者运用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并以浪漫主义情怀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积极向上的新面貌。画面以仰视的视角重点刻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农民——昂首挺立,目光坚定而自信。他站在绿潮涌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被春风掀起的大衣弧线与身后绿的色彩旋涡相呼应,形成一种意象性的表述语境。

  油画 《乌金滚滚》

  生动表现矿工团结、乐观、坚毅的群体形象

  油画作品《乌金滚滚》为著名油画家吴云华创作于1984年。

  描绘工矿题材的美术作品数量很多,这其中,吴云华的创作非常突出。当年,吴云华经常深入工矿企业一线,了解矿工的生活与思想情感,以激情的油画语言表现矿工的劳动生活场面和精神世界。《乌金滚滚》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采用浑厚、浓重的色彩,奔放生动的笔法灵动安排整个画面的秩序。矿工下井行列与“乌金”在传送带上流泻的动势巧妙呼应,生动地表现了一群普通工人团结、乐观、强悍、坚毅的群体形象,也体现了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画家突破“红、光、亮”的工人形象塑造模式,开拓艺术思维,强化油画本体语言的进程。同时吴云华是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画家,他的画笔有着更深层对时代、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

  油画 《吉祥蒙古》

  将精神气质注入人物形象塑造

  油画《吉祥蒙古》由著名油画家、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韦尔申创作于1988年,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

  画面以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为线索,通过沉稳坚实的笔调对三位不同年龄的蒙古族妇女进行刻画。韦尔申将蒙式装束的外观与衣纹处理为棱角分明的平面和直线。这可看出艺术家对庄严、深沉、厚实、质朴和神圣等精神气质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这个富有沧桑感的民族的关注与思考。在制作上运用了多层覆盖、砂纸打磨的方法,露出丰富的色层变化。自制的蛋胶乳液使画面简洁有力。

  美术理论家贾方舟评价:“韦尔申喜欢赋予绘画对象一种永久与坚实的品格。与新生代的视角不同,他以严肃的‘正剧’手法,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来表现这一代人以及他们的上一代人。这里不存在调侃、戏谑、挖苦、嘲讽,已从那种情绪化的精神痛苦中走出来,字正腔圆地阐述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判断。”

责任编辑:刘涵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