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镌史绘就红色情怀-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娱乐

刻木镌史绘就红色情怀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7-14 10:08:57

原标题:刻木镌史绘就红色情怀

戴华刚

曾有美术评论家这样说:“二十世纪如果没有彦涵等人,中国的美术将会黯然失色。”自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版画家彦涵就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的艺术生涯。为后世呈现了《彭德怀将军》《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豆选》等一大批艺术经典。

《八路军东渡黄河》

《豆选》

借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展“刻木镌史——彦涵革命木刻文献展”,可细细品读彦涵在太行山、延安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木刻作品,可以辨出每类作品都指向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片段,通过木刻图像,观者得以重温20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建设的光辉历程。或许可以说,读懂彦涵,于党史也多了一重理解。

他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先驱者之一,其早期创作是解放区生活与战斗的写照,成为“解放区木刻”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不画风花雪月,要画沧海桑田”,彦涵受中共地下党亲友的影响,青年时代从延安鲁艺起步,一手握枪一手执画笔,毅然决然加入到抗战版画运动的洪流中——在太行山与日军殊死战斗,在鲜血和烈火的生死考验中,他的作品凝聚了时代格局与气势。

彦涵初期歌颂太行山人民的代表性画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从真实的战斗场面有感而发,生动刻画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情。彼时,敌我双方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上差距悬殊,但丝毫不减军民众志成城的昂扬精神。满脸胡须的老农、稚齿幼童都全力参战。作品在黑白处理和构图上都富有创造性,让人感到像有一团被压抑的火要从黑暗的地平线下冒出来,这恰好成为中国人民必然要挺起胸膛走在大地上的象征。

《豆选》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木刻作品,刻画了土改时期农民集体参加民主选举的真实情景。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彦涵转移到河北张家口的华北大学教书。1947年,他被派去参加土改运动。当时解放区都在进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其中分配给彦涵的任务之一是组织农民选举村里贫农委员会的带头人。只是农民大多不识字,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选举。有农民就说:“彦涵同志,你说吧,你叫选谁就选谁。”彦涵灵机一动,让候选人背对桌子站立,在他们身后放一只碗,选谁就在谁的碗里丢一粒豆子。谁豆子多,谁就当选。彦涵的《豆选》与同时代力群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顾群的年画《豆选》再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彦涵依然坚持创作抗战题材作品,其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大型套色版画《百万雄师过长江》,刻画了人民解放军乘坐船只横渡长江的场景,近处满载解放军战士的船只与远方的一面面风帆连成一片,水面波涛汹涌,暗示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风帆与红旗相映生辉。

这位曾任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副组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的艺坛前辈,1957年创作的油画《八路军东渡黄河》,描绘的是渡过黄河的八路军战士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画面人物众多,场面宏大。黄河岸边军民握手相拥、振臂高呼,共同庆祝渡河胜利,群众拿出一筐筐土特产招待八路军,此情此景颇为感人。而且,这一场景还被定格进邮票。1957年发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邮票里的第三枚,以及1965年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里的第二枚,均以“八路军东渡黄河”为题,图案相似,细节略有差异。

20世纪80年代的彦涵,艺术思想发生很大变化。他在西方现代主义、抽象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切入口,把抽象和写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更直接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实现了他的艺术观念——来自生活,源出内心,代表作品如《梦境》《长城》,讴歌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新景象。

有趣的是,相邻展厅艺术家杨澧于1981年也创作了木刻《居庸关长城》,两位前辈艺术家无形中搭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比彦涵小14岁的杨澧,同样手执枪和画笔,投身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中。“太行山”“延安”“黄河”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世界。是红色记忆,更是红色情怀。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