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庵:为中国大陆留存的古书画“摸清家底”的人-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娱乐

刘九庵:为中国大陆留存的古书画“摸清家底”的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21-05-05 13:42:54

  原标题:刘九庵:(引题)

  为中国大陆留存的古书画“摸清家底”的人(主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 图/受访者提供

  刘九庵(1915—1999),河北省冀县大齐村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当代著名中国古书画鉴定家。

  刘九鼎的重要学术成就有如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揭示吴应卯伪造祝允明书法、整理院藏数万通前人尺牍等。他对历史上名气不算很大的书画家作品的把握和研究眼光独到、功底深厚,尤为世人称道。

  上月,由故宫出版社主办的《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新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部编辑历时5年,共19卷300余万字的《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再一次成为文博界关注的焦点。

  这套书涵盖内容跨越42年,涉及269册古书画的鉴定工作,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代著名中国古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的成长与治学之路,对文博工作者、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研究和美术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贡献。

  许多书画鉴定家或来自书香门第,或出身富商豪门。但刘九庵不同,他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到北京琉璃厂当学徒开始,一路谦逊认真、兢兢业业,终于成为当代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家。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刘九庵先生的长孙刘凯,听他讲述祖父朴实而不平凡的一生。

20世纪60年代,(左起)张珩、谢稚柳、刘九庵三位先生造访广东肇庆七星岩


刘老在家中书房


《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全套封面


1996年刘老(中)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书画鉴定专业研究生导师,出席毕业论文答辩


刘老亲笔写下的研究笔记

  “非文物”中鉴宝,识国家一级文物

  1956年,刘九庵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故宫书画整理、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之后与徐邦达、朱家溍等一道,开创并奠定了故宫书画鉴定和科学研究的学术基础。

  他在清理、鉴别故宫博物院藏数万通的明清尺牍中,发现了大量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信札。还在已被划为非文物的字画中,发现了宋人《柳荫群盲图》、元颜辉《山水》轴、元赵孟頫《行书五言诗》轴等国家一级文物,挽救了珍贵文物,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

  刘先生好学敏求,治学严谨,考证精微。所见字画勤于笔记,又善于总结。他尤其是在书画和明清人书札的鉴定上有独到之处,为美术史基础理论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他编撰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一书,汇集了作者亲自过目和审慎鉴别的大量实物资料,是美术史研究和书画鉴定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

  刘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一书,也是采用了大量实物资料,剖析形形色色的书画作伪,颇具特色,是他提高和发展传统鉴定经验的又一部力作。

  数万书画过眼,编“当代石渠宝笈”

  1962年4月,刘九庵和张珩、谢稚柳三位先生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机构所藏书画鉴定,从北京出发,在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旅顺、大连等地,跨越四省市,往返半年,鉴定书画一万余件,在工作生活中建立了深厚情谊。

  1983年6月,国家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再次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由刘九庵和谢稚柳、启功、徐邦达、谢辰生、杨仁恺、傅熹年七位先生组成,从1983年到1990年,历时8年,共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对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

  巡回鉴定后,刘九庵等人共同集成编著了一部24册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凝结了中国古代书画一线鉴定专家的心血,涵盖了国内博物馆现存古代书画作品,大大超越了宋代和清代的典籍整理。这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画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是各大博物馆与收藏者必查的资料库,称得上是一部“当代石渠宝笈”。

  刘凯回忆说,祖父一直以参加过上述两次如此规模的全国书画鉴定为荣。“摸清我们国家博物馆的书画作品家底儿,对他来讲充满了使命感,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参与其中。他热爱这个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挺幸福的。”

  辨伪竟知来处,真与假皆有学问

  “真有真的规律,假有假的规律,只有两方面都掌握了,问题方能分析清楚。”知真而辨伪是贯穿刘九庵先生书画鉴定始终的要求。

  例如,吴应卯是明代文人、书法家祝允明的外孙,在当时就以仿写外公的书法而能乱真著称。刘九庵顿悟二人书法的本质区别之后,在书画鉴定中遇到这个问题,就不仅辨伪,而且进而揭开了相应代笔、造假书画的潜在规律和审美定位:

  “祝氏书法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有时亦中、侧兼用。在他不同时期的行草书中,落笔多藏锋重按,深得涩与疾二法,形成藏头护尾、沉着痛快的体势。吴氏书法多露锋轻按,以寓侧锋取妍的形态,比之祝书,可谓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

  由此,刘先生分辨出一批历来被认为是祝允明真迹,实则为吴应卯所作的作品,例如《草书醉翁亭记卷》《草书阿房宫赋卷》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回忆说:“一般书画鉴定时,能定其真伪、排除伪品也就够了,但刘九庵先生辨伪时还对伪本也深入研究,尽可能找出作伪者。”在傅熹年看来,刘九庵先生是书画鉴定界有特殊水平的高人。

  清苦学徒出身,成名后倾囊授人

  享誉书画鉴定界的大师刘九庵,曾经也是个“北漂”。14岁那年,他离开老家河北来到北京,经人介绍到琉璃厂悦古斋当学徒。

  祖父的艰苦求学路令刘凯感慨万千:“那时候当学徒非常艰苦,整天要忙于待人接物、察言观色、谨慎小心,不能坐下休息片刻。晚上想点油灯看书写字,还可能被呵斥说浪费灯油。那时候师傅不会很痛快地教给你所有知识,所以要‘偷学’,要经历很多曲折才能学到东西。我祖父最终能学成出师,真的非常不容易。”

  经历过年少求学的不易,有所成就的刘老以提携晚辈为己任,在学术上对后学者们倾囊相授、有求必应,就是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不要像自己当年求学一样艰难。

  他曾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还以极大的热情组织了《全国古书画赝品展》和“书画鉴定研讨班”,传授古书画鉴定的奥秘,使许多中青年人受益匪浅。

  如今已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邵彦,就是当年众多受益学子中的一员。她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听刘先生讲课时记的笔记,时不时翻出来看看,颇有感触。“刘先生教给我们一些小窍门,比如‘倪瓒’的‘瓒’字前期、后期怎么写,‘李鳝’的‘鳝’字、‘郑燮’的‘燮’字都是前后期写法不同,等等,这些小窍门都是先生的‘独门利器’。后来读刘先生的论文著作也有不同的感受,他的论文会把材料和整个推导过程都呈现出来。我们通过论文不但能学习他的鉴定结论、研究成果,也能学习他写论文、做研究的方法。”

  择一事终一生,汇绝学三百万言

  在刘凯的记忆里,祖父平时话不多,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以后就回到自己的书房里,读读书、练练字,一直到很晚。“有时家里人夜里起来上厕所,还能看到他书房的灯亮着”。

  刘老待人和蔼,无论是对待年长者、同辈人,还是后来的弟子、学生,总笑眯眯的,很亲近。但在家人眼里,他还是挺严厉的。刘凯说,祖父在家里的规矩很严,不乏一些老式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这可能是现代家庭里不太常见的”。

  刘老的行事风格也有一“严”,即严谨,尤其在对待书画文物时。“他一生最骄傲的是,经手几十万件文物,没有一件损毁在他手里头。他也要求我们,一定要特别慎重地保护文物。”刘凯说。

  “2003年,我和妹妹刘媛恳请姑姑把祖父的笔记、资料这些东西留给我们。”刘凯说,虽然跟祖父一起生活了30年,但自己并不了解他,“我没有跟他一起工作过,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没有多少真正高质量的对话。他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那时候要来笔记最根本的想法是,我们想了解我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人。”

  2015年,刘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笔记的整理出版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后于2016年被故宫确立为科研课题。如今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脉络清晰,系统而完整。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撰写的序言中说:“刘九庵先生是我国书画鉴定领域成就斐然、德高望重的大家,先生的书画鉴定笔记是他数十年品笔墨内蕴、鉴书画真意的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刘凯说:“整理完这套笔记,我觉得祖父是一个挺幸运的人。他也一定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终其一生从事了热爱的事业,倾尽全力专注,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在他看来,老一代故宫人那种集腋成裘、持之以恒的精神都体现在了这套笔记里。“祖父一生始终奉行‘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衷心希望他的心得能惠泽未来”。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