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

乐张丽 苏勇军
2020-08-06 10:31:51  来源:宁波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浙东大运河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是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历史坐标之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2014年6月,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它又与长城、长征并列,进入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行列。宁波“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是大运河南端的出海口与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城市,内河运输与海上运输相互连接,具有运河城市与海港城市的双重特征,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浙东大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基本形成于晋代,鼎盛于宋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大运河宁波段有重要遗产6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处。

  梳理大运河文化遗产多元内涵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充分认识并准确遴选出其客观表达对象是运河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基石。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门类。同时,大运河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文化的融合性加强,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并逐步形成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通过对包括江南经济史、城镇史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史和航运、漕运、水利、贸易、文化等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全面夯实大运河文化复兴繁荣的基础。启动“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对大运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数据库。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推动从注重单一文化保护转向文化场景要素的综合保护,从注重“物质”保护转向“物质”与“非物质”保护兼重,从注重行政保护转向法治保护和多元力量保护并存。

  推进运河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以促进沿线生态、产业、人文、城市融合为导向,重塑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沿岸产业、城市功能与人文景观,推动城市生态生产生活与大运河融为一体,提高城市的颜值指数和人们的幸福水平,打造水、人、文、产、城共荣城市。实施“浙东大运河宁波段IP工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运河IP开发,实现运河文化与旅游休闲、动漫影视、文艺作品、时尚产业等载体有机融合。大力实施“产业更新计划”,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高端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与新服务,形成“运河文化+”格局,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示范试点,打造运河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建设运河文化遗产互联网体验平台

  宁波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文化+互联网”研究和应用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应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互联网体验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讲好运河故事、激发文化消费。整合运河相关文化服务、旅游服务、电商服务等互联网资源,创新运河旅游营销模式和文化体验模式,开发基于互联网的运河文化旅游等相关信息集成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GIS、AR、VR等技术,开发大运河3D虚拟体验产品和大运河文化数字博物馆,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在线全景展示;积极拓展“互联网+文化贸易交流”新渠道,加快线上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步伐。

  构建大运河文化生态廊道系统

  保护修复优化大运河沿线自然生态,建设永久性绿色生态廊道,为打造浙东大运河宁波段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保障。将虞甬运河(马渚段)、姚江—甬江、慈江—刹子港—西塘河等划定为生态空间管控范围,使管理者“依法按界”管理、保护,科学指导城乡开发和建设,着力构建一条文化廊道、景观廊道、游憩廊道、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多廊合一”的运河文化长廊。以整体保护为基本出发点,用大运河串联起沿线关键遗产节点构成一条历史文化廊道;通过生态治理,岸线整治,将大运河沿线打造成水清、岸绿,环境优雅的生态廊道;局部恢复大运河宁波段航运功能,改造利用河岸堤顶道路建设大运河岸线行车或步/骑行通道,点缀运河历史文化景观小品,打造一条观光廊道。

  提升宁波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使其可以成为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心灵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宁波是大运河的入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始港。浙东大运河又是我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至今保存较好的人工运河,特别是经曹娥江、姚江,从三江口入海这段更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宁波要致力于将大运河文化挖掘好、整理好、开发好、推广好,力争把大运河所孕育的河姆渡七千年农耕文化,以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家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及特色鲜明的藏书文化、商业文化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争创“运河+海丝”国际化都市品牌,让中国大运河文化在“通江达海”处焕发新风采,成为讲好宁波故事,传播宁波印象,打响宁波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从而有效提升宁波文化消费能力,扩大宁波城市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凝聚起工人阶级的磅礴力量

    1921年8月11日,在中共一大结束不久,党中央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就在北成都路19号C(今成都北路893弄)一幢极为普通的石库门住宅里挂牌成立了。

  • 为健康“立法”,对过度加班说“不”

    落实强制休假,既保证了员工必要的休息休假权,对个别单位的人事管理来说也是一种行为矫正和规范。

  • 共享员工模式常态化发展的思考

    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劳动用工形式也日趋灵活多样,“共享员工”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 《民法典》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条款解读

    纵观《民法典》条文,不乏与劳动关系存在诸多关联之处,它的颁布和实施将给劳动者权益保护带来较大影响。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抗疫与复苏须惠及所有人

    近年来,美国采取了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的单边主义姿态,因为美国认为国际组织对其保障自身利益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是一个障碍。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