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新铁西遇见老铁西

2018-10-13 08:16:4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那时候,在铁西当工人牛气

  李向东至今还记得自己刚成为一名工人时的情景。

  1968年,他15岁,高中马上要毕业。沈阳鼓风机厂来学校挑工人,整个年级只有5个名额。因为成绩优秀,他是班里唯一被选上的学生,“心里美滋滋的,别提多开心了”。

  在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第一城小区的家中,李向东翻出当时的老照片。照片中,15岁的他身穿崭新劳动布吊带裤和白衬衫,抬头挺胸。“那时,沈阳街头最流行穿工装。只要上街,我就穿上,投来的都是羡慕的目光。更重要的是,当工人倍有面子,光荣。”

  最让李向东难忘的是铁西工人下班时的盛况。钟声一响,30余万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潮水般涌出。一辆辆自行车挤满北二马路、保工街沿线的各个十字路口。挂在车把上的铝饭盒,随着车子的颠簸叮当作响。

  李向东的二妹李向红、三妹李香琴、三妹夫董志国和四弟李卫东都在工厂上班,是典型的“工二代”。

  “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像我爸一样,成为一名劳动模范。”李向东拿出一个至今仍在用的白色搪瓷缸,这是他父亲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的奖品。

  那个年代,工厂里最牛气的是那些老劳模。每次开会,他们都被安排坐在第一排。他们每到一处维修机器、解决技术难题,厂长都要亲自出面迎接。

  当劳模的另一个待遇,是有机会住进“工人村”。

  “工人村”是当年全中国最现代化的住宅区之一,143栋“苏式三层红砖起脊闷顶”楼房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只有劳动模范、高级技术工人才有机会住进去。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工人村”成为沈阳首批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仅1978年,就接待了47个外国参观团。

  如今,在位于铁西区赞工街的“工人村生活馆”里,依然能看到当年的生活图景。屋内放着三屉桌、双人木床,桌上摆着老式收音机,墙边放着缝纫机和自行车。每栋楼配有自来水、煤气、暖气。楼里有“工人村大合社”,百货、蔬菜、熟食、海鲜等一应俱全。还有配套的照相馆、卫生院、储蓄所、幼儿园。

  据辽宁统计年鉴显示,1978年,辽宁的人均GDP相当于全国人均GDP水平的177%。凭着“国营工人”的身份,李向东结识了现在的爱人。结婚后,两人住进了厂里分的14平方米的一居室。一个大门里两间屋子,一个屋子住一家人,厨房、卫生间两家共用。

  1978年,李向东的儿子李文斌出生。厂里有幼儿园、子弟小学和医院,入托、入学、看病都有人管。一大家子过着稳定、模式化的工厂大院生活。

  不过改变已经悄然发生。“那时街边出现了菜摊,品种虽然不多,倒也新鲜。每家工厂里都有几个技术员‘下海’到南方闯,带回来的电子表很是新奇。”李向东的父亲坐在床角说道。这位曾经的劳模如今已经84岁了。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杨晶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