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需要办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校园

上海为什么需要办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

2020-10-14 07:24:00 来源:文汇报

  办一流美术教育,既是国家对美育工作和教育的战略要求,也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布局,更是重振“新兴艺术发祥地”和“现代创新艺术策源地”的文化形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使命任务。

  过去的大半年很不容易,疫情考验着每一个人。在疫情期间,终于有机会去思考一些日常但却重要的问题。

  人们常说中国八大美院或十大美院各有特色。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同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底蕴传承。但是作为一所“年轻”的新晋美院,特色应当如何体现?是复制别人的经验,还是要走出自己的特点?这都需要思考。

  在过去的一百年,城市化、全球化与技术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京派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等等,无不气质鲜明,形成一方独特的地域气质。

  在如此环境中,上海需要一流美术学院,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为城市带来精神的滋养。

  上海美术教育的文化寻根首在“自强不息”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从上海美专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再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这一路的发展筚路蓝缕、历经颠沛,她的变迁更是起起伏伏,超乎常人的想象。

  立足上海的美术教育不是对其他美院的翻版复刻,而是根植于上海文化的土壤之上,真正反映上海的文化特质和城市精神,今天的努力创造,就是给未来积累遗产。

  四年前,上海美术学院正式挂牌,试点学院的综合改革给美院发展带来很多政策上的优势。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协同合作机制,文教结合的专项机制,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制度、招生制度、教学体系,美术馆和新校区的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机遇把学院推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上海大学“追卓越,创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中,上海美术学院作为综合改革的排头兵,以改革为内涵式发展的内驱力,迫切需要在学院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等方面有革新和突破,并为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内容。

  在我看来,教育的发展首要寻根。上海美术学院的教育寻根首在“自强不息”。

  我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全国有三百所高校,以“自强不息”作为校训的仅四五所而已,且大多是建于20世纪初的百年名校。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就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前辈们以此作为期许,希望学子们发奋图强,传承文化血脉。

  上海大学的校训也是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所蕴含的精神是一种内驱力,要求我们要追求卓越,要目标高远。

  今天的上海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她所孕育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让它在国际城市格局中成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对标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这些“老牌”艺术院校的同时,我们自然应该立足上海,放眼全球,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建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

  而自强不息正决定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眼界、格局和气魄,它不仅仅是一种内省、督促和要求,更是一种立心、立命的精神灯塔。

  城市文化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养分之源

  近代上海是东方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交融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祥地。孕育其中的,无论是海上画派、海派绘画,还是海派戏曲、海派文化等,都是上海精神的重要注脚。这些艺术的共同特质,都是源自于上海这座城市宽泛的视野与包容力。

  可以说,上海这座城市独一无二,有传统、有特点、有实力、有潜力。办一流美术教育,既是完成国家对美育工作和教育的战略要求,也是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布局,更是重振“新兴艺术发祥地”和“现代创新艺术策源地”的文化形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使命任务。

  而这些,也正是上海美术教育发展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环境、背景和语境。

  同时,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熔铸与升华,是上海的文化底色、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海派这个大文化范畴,包括了美术、戏曲、文学、生活方式等等。一百年前,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的中转站,更成为西学东渐的前沿阵地。产生于彼时的海派艺术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中,海上画派的崛起开创了20世纪中国画的新格局,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前辈的实践让传统绘画转向了世俗和大众化。随着油画、水彩、漫画、连环画、新兴木刻等艺术的发端成长,“海派美术”的概念突破画种限制,成长为一种以地域概念为主的崭新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美术界人才辈出,无论是传统美术的推陈出新,还是外来艺术语言的民族化、本土化,都在继承海派文化开放心态和进取精神的同时,将社会生活、时代风貌与个人感情熔于一炉,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和丰厚艺术内涵的新的美术风格。可以说,海派美术始终与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相随相携,它是中国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重要篇章。

  海派之于今天、之于上海美院,是我们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养分。从历史上看,拥有自己的传统,是一个城市,一个族群,一个行业得以延续生长的根。在不同文化碰撞过程中,从传统出发,以周遭文化和生存经验作为回应,是我们面对竞争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美术教育的创新与传承息息相关

  厘清了历史与现状,一条清晰的路径就摆在面前。

  今天我们提出“新海派”,无论是从海派美术的历史沿革,还是就今天海派艺术整体的创作实力而言,以及美术人才的培养,乃至为大学提供通识教育的支持,都理应有更大作为,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影响力。

  美术学院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对上海美院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以“深美中国”为使命,以“创造性继承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为目标,建成与 “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排头兵。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上海美院所倡导的“新海派”的内涵。

  首先,新老海派各有侧重。海派所指是面向传统,兼容并蓄,实现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转型,形成国家新兴艺术策源地的影响力;以中国现代美术话语体系的初创,引领近现代学院艺术、大众文化、国际交流,形成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策源地。

  新海派则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实现现代美术向当代美术的转型,形成国际当代艺术策源地的影响力。以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的重构,引领当下时代风尚、艺术精神和文化样式,形成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新坐标。

  其次,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展原动力的不同。传统海派是受西方与传统两条线在此撞击交融所形成,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内向型文化;而新海派的原动力来自传统,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外向型的新文化;如果说传统海派文化是让中国认识世界,今天的新海派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新海派所蕴含的复兴精神是其核心所在,是一种根植于上海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的文化系统。

  再次,从海派到新海派,其价值在于文化符号层面对文化脉络的传承。从传统到现代,中间面临一种现代转化,这种转化是对过去优秀传统进行创新性发展,并以此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涵的文化系统。转化的目的是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下,通过对传统的追溯和对现代的学习,并借助传统的力量,建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走出一条符合上海美院自身发展的道路。

  因此,上海美院所倡导的“新海派”,要立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位一体的城市文化基因,重振海派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说好海派艺术的中国故事,并培养一批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人才。新海派既要传承海派文脉,又要放眼全球视野,运用国际语言,打造世界影响,还要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正风行、勇往直前的精神,将上海学派、上海设计等学科特色聚焦在“新海派”的建设轴线上,擦亮发展的特色。

  (曾成钢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编辑:卢云

图片新闻

职教

评论

  • 没个智能机,没法做家长

    我,还是我自己吗?还是,我已经成为了我的智能机?高一新生的娃开学没几天,我手机上的相关APP就已经下了三四五六七八个。

  • 让“熊家长”付出溺爱的代价

    近日在海南海口,有“熊孩子”在电影放映期间,多次用脚踢电影银幕,致影厅关闭,损失或达上万元。事发影城是一家激光巨幕影城。监控视频中,在小朋友“玩闹”期间,并没有出现家长上前制止的身影。

资讯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