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首发策划

【高谈阔论】耳朵“阅读”畅想

2018-05-21 06:18:04 中工网--《工人日报》

  随着数字书籍的日益盛行,耳朵“阅读”也进入读者的寻常阅读生活中。

  这里所说的耳朵“阅读”,并不是从前那种立基于收音机的听书,也就是说不是被动地接受匣子里播放出的诵读和讲述,那是文盲也可以很精通的玩意儿,就像在街肆茶房听评书,只不过看不见说书人而已。现而今的耳朵“阅读”所指,是阅读者有个人主动选择的行为,是真正意义上选择书籍所实施的目的性“阅读”,这应该说是有电子文本以后的事。

  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几年前就有软件阅读文本的风景,只要你将电子文档置于阅读软件的势力范围,它就可以读给你听。不过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就我曾经的实习而言,彼时的耳朵“阅读”只有乱七八糟一种感觉:甚至简单的字词发音也会出现问题。

  还是年轻人生猛,没几年时间,识别、发声之类的瓶颈就不是障碍了,加上一些出版商的努力,配之以真人诵读的书籍纷纷面世,时下繁荣起来的电子书本几乎都可以顺畅听之,而且节奏的快慢还可以自我调节掌控。

  总之,耳朵“阅读”的时光已然到来,只要您想读书,什么类的书籍都不在话下。

  于是有人说了,既然电子文本的阅读呈现出主流化的苗头,将来耳朵“阅读”也会独拥一番天地。这是保守的说法,要按我侄子的观点,将来耳朵“阅读”必然纵横天下。几年里听了无数本名著的他说得很认真。

  事态的发展会如这些历经多年驯化,已经习惯耳朵“阅读”的前卫年轻人所预判的那样吗?我以为这种想象可能过于“美好”,差不多就是习惯听书者的狭隘判断。

  近些日子,我也认真听了几本书,就感觉而言,还是觉着和读书不大关联,怎么说呢,要单纯听小说还行,可面对理论书就差强人意了——听,基本和没看过一样。

  坦白说,我的感触也是个别的。这和我听课都不安分有关:听到能滋生想象或思考的内容老是走神,再回来就跟不上趟了。和老师讲课顿挫有序还不一样,听书机械的速度更难让游走的神智跟随。

  不过,耳朵“阅读”也有明显的好处,走着路、坐着车,不用劳神费眼就用耳朵把书“阅读”了,不仅如此,就算是眯着眼,或者干着机械省心的活,比如厨房业务,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书。此外,还有一个很可取的优势,就是我这种看着看着,字就变模糊的老花眼,用耳朵代劳眼睛还是可以有的。

  只是畅想归畅想,我以为根本上来说,耳朵“阅读”只能是初级的朴素手段。简单说吧,如果是看小说,尤其是那些不太需要脑力全开的文本,一目十行地飘过是电子阅读文本不可能跟上的节奏,而真扫描到每句话都需要琢磨和思考的书页,比如哲学书籍,耳朵“阅读”显然就不可取:往往是听好几遍的效用不如眼神仔细扫描一回。再有各种古怪的概念和词汇,以表意权重主体化的中文来看,实际上还是不得不认字琢磨——那些晦暗不明的词、句,仅凭耳朵听基本上是不能明白的。

  大概那种一个月能读100本的书用耳朵来“阅读”还是可以考虑的,只是这类书未必有阅读价值——想想顶级学究一辈子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几本书上,比如柏拉图或黑格尔的著作,显然用耳朵去“阅读”大概只有背诵的成效,问题是现实中那些精于背书的人好像都不是很厉害的样子,这就有点遗憾了。

  总之,我以为耳朵“阅读”顶多是一种辅助手段。就算是人工智能发达到可以就不同口音、不同方言、不同语言进行精准识别,人们完全可以用口述来写作的明天,写字、认字应该还是必须的,无论怎么样您还得用眼睛来辨识文字,更不用说文字蕴含的思想意义了。

  不妨想象一下,像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就算能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耳朵恐怕也未必认得清楚,更遑论复杂的建构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耳朵“阅读”真横行天下,就怕大家习惯这些信息交流传递模式后,会忘记字是怎么写的,回头你自己语音转换出来的文本,一看,字好像很陌生的样子了,那就真像听评书的文盲了:内容烂熟于心,拿着文本却一副睁眼瞎的样子……

  以一个经验丰富得油腻了的中年人见识,耳朵“阅读”横行天下的说词,多半是未经证伪的感性论断,真正的阅读,还是得正襟危坐,至少心智上需如此,哪怕您读的是电子书。(冷荞麦)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