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钻井工“海上工地”上的一天-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娱乐

南海钻井工“海上工地”上的一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11-13 14:59:03

  白日“累”湿衣衫,夜里思亲入眠

  南海钻井工“海上工地”上的一天

  勘探三号——在南海北部这孤岛般的“海上工地”,上百工人规律而枯燥地劳作。他们阔别家乡,用坚守对抗高温,用思念慰藉孤独。他们的故事,极少被外界所知,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做饭的火、车烧的油、制衣的化纤、出行的柏油路,乃至防疫口罩中的熔喷布……

  一轮明月悬于苍穹,漆黑的海面上,湿咸的海风涌起无尽的波浪。远方的船舶泛着点点灯光,这是极目四望唯一的光亮。夏末初秋,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正在南海北部钻探着海底油气资源。

  在这孤岛般的“海上工地”,上百工人规律而枯燥地劳作。他们阔别家乡,用坚守对抗高温,用思念慰藉孤独。他们的故事,极少被外界所知,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做饭的火、车烧的油、制衣的化纤、出行的柏油路,乃至防疫口罩中的熔喷布……

  我们试图呈现勘探三号在南海的寻常一天,乃至其上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及精神境况。

  工人在勘探三号上作业(7月27日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蒲晓旭摄

  浸透口罩的汗水

  午夜,很多人即将入眠。南海上,隶属于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勘探三号却正要开启新的一天。

  钻井队作为业务核心,最先从午夜苏醒。

  钻井队昼夜两班24小时运转。一个班次中,包括领班、司钻、钻工和泵工等9名工人,将协同操控钻井设备向海底钻探,深度常达五六千米。一节节碗口般粗细、接续而起的钻井设备仿佛契入海底的“探针”,探寻着油气资源。自1984年投产以来,勘探三号已在南海等海域发现了一批油气田。

  钻井队在零点前交班,白班的工人此时已工作了12小时。

  期间,泵工马思淳共喝下约4升水,却只上过一次厕所。他驻守的泵房室温超过50℃,汗水不断消耗着他体内的水分。

  钻工闫共涛在倾倒一种钻井粉剂时戴上了N95口罩,这枚新口罩只戴了约40分钟就被汗水浸透,继而随着呼吸不断拱起和塌瘪。他的头顶和脚下,是无荫可避的海上烈日和被晒得发烫的钢铁甲板。

  井架工薛震站在高出甲板34米的井架上作业。带去的水已经喝完,工友们各自忙碌,一时无人接替自己。他的唾液已经干涸,热空气吸入鼻腔再拂过咽部,呼吸也变得干灼起来。

  零点前换岗的还有水手班。

  一个水手班标配1名水手长、1名吊机司机和4名水手。他们的工作包括:用锚机起、抛8根长1200米、重130吨的铁锚及锚链,以让这座自重1.5万吨的钻井平台被拖行或锚定于海上。或用吊机,不断从保障的拖轮上吊起钻杆、燃料、蔬菜和淡水等生产和生活物料,并将之摆放在近乎1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甲板上。半年之内,上下物料相当于500节货运火车的载重。此外,水手还要不断巡视甲板并为之除锈、刷漆,以使其更好地抵御风浪。

  “水手的业务比较丰富。”水手长王仲虎调侃道。

  这位58岁的老水手自勘探三号投产后便在其上工作。一头花白头发的他常身穿橙色长袖连体工服和一双超2斤重的高筒工靴,顶着烈日站在被晒得发烫的甲板上,持对讲机指挥吊机和水手作业。

  之所以要穿连体工服,是为防止被设备钩住腰带。工服统一为橙色,是因相较蓝、黑等色,一旦落海更易被发现。工靴笨重,是因靴头内嵌钢板,以防脚趾被设备砸伤。不管多晒多热,所有工人都得戴上安全帽,穿连体工服和工靴才准在甲板上作业。

  为防晒伤,老水手会用面巾遮脸,只露出双眼。只要摘去面巾和安全帽,就能看到淌在脖颈上的汗水和被汗浸润的头发。工靴踩在湿滑的甲板上极易打滑,只得用腰部发力。久之,水手多半腰部有恙。

  33岁的水手长孙鹏在甲板站了约半小时,就不自觉地捶打后腰——“很多工人都有腰肌劳损的毛病。”

  一个班次会穿插几轮休息,工人们常跑去更衣室换下湿透的工服。那些被换下的工服沾着黑色油污和各色油漆,堆在更衣室里透出阵阵汗味。一个班次下来,连换4套工服也是常事。只要太阳升空,工人们身上的工服只会湿透、湿透、湿透——每件工服都会在一小时内被汗浸透。

  直至下班。

  深夜紧绷的神经

  后半夜,很多人的神经依然紧绷着。

  司钻室里,司钻刘银霜正在操作钻机。在他前方和两侧,有超过40个不同颜色的按钮和指示灯,十几个仪表和至少3部监控显示器。他右手搭在操作杆上,左手随时准备旋按各种拨杆和按钮,时而又突转身,双手协同操作。他的视线,不断在仪表、指示灯和窗外的钻台区之间来回切换。

  在他的操控下,钻台区上,如拖拉机头大小的钻井设备正不断起落,发出尖锐的声响。四五名工人守在下面,随时装卸钻井工具。

  “稍失误就可能导致一口井报废,甚至伤到人。”钻井领班沈晓斐表示,作为钻井作业的核心,司钻必须像高速驾驶一样全神贯注。因而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换班一次,以免疲劳作业。

  深夜里,神经紧绷的不仅是司钻。

  设备组长王超和手下的工程师们最怕寝室的内线电话在深夜响起。来电通常会说,哪个设备又坏了,赶紧来修。

  设备组负责平台上各种设备的运转。大到钻井设备、锚机,小到厨房的冰箱、寝室的真空马桶。每当作业因设备故障延缓或停滞,所有人都会把目光投向设备组。

  “设备故障会拖慢整个作业节奏。”王超说,平台每天运维成本十多万元,每延迟一分钟都会影响效益,这让设备组倍感压力。

  工程师孙良磊在修复一起设备故障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周体重骤减7斤。休假回家,他总要将手机铃音调成轻音乐,以减轻接听来电的心理压力。

  陆地的设备坏了,可联系客服上门。钻井平台孤悬海上,客服出海到登上平台要办一系列手续。赶上新冠疫情,异地来人援助也需反复隔离,钻探作业又拖不起。这逼着工程师们既要能修数亿元的大设备,又要能修真空马桶,疏通下水管道。山穷水尽,只能一再查阅说明书,祈祷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

  “有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王超感叹。

  后半夜,紧绷着神经的还有平台经理。

  钻井作业持续进行,钻井深度、地层变化等一系列数据,实时显示在经理史吉辉办公室内的显示器上。他常要盯着这些数据直到后半夜,以便随时调整作业。

  身处海上,异响,往往预示着安全隐患。无论何时,他只要在平台上听到一丝异响,总要立即停下手中的事,侧耳凝神专注聆听。直到确认无关紧要,才会松口气。

  “这关系到平台上百人的安全。”史吉辉说。

1 2 3 共3页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