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过硬始终是金字招牌-中工军事-中工网

中工军事

高清图片

军事过硬始终是金字招牌

2020-09-16 13:45:55 来源:解放军报

  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战术演练中,“红四连”所在的装甲分队正在快速向战场机动。刘志勇摄

  一次演练折射的时代转型

  震耳的枪炮声响彻丛林,硝烟四起。

  盛夏,一场连实兵实弹战术演练在闽中腹地拉开帷幕。

  步战车内,通过3个火柴盒一般大小的潜望镜进行观察,驾驶员高润邦有着自己的感受。看似狭小的视野里,炮弹划出的轨迹直冲目标,火力密集而猛烈。

  从摩托化步兵连转型为装甲步兵连,走在改革强军新征程上的“红四连”,战斗力正加速提升。

  “驾驶员必须紧盯视野中的目标。只许往前,不能后退,这和我们连队的感觉很像。”高润邦说。

  然而,“红四连”的官兵们都知道,从“铁脚板”到“履带轮”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连长陈鑫回顾道:“那是一段在痛苦中成长的日子。”

  喜欢驾驶的高润邦,对自己的那台步战车真是“又爱又恨”。转型之初,由于操作不熟练,行进中的步战车很容易“脱带”。他常和战友们抬着几百公斤重的履带,一遍遍地拆解、连接。

  每天训练完,高润邦都要拿着水桶和抹布,钻进幽暗闷热的车体内部。手中的抹布擦过车内地板,上面滴滴答答的印记,混合着车内滴落的液体和他身上淋漓的汗水。

  后来,高润邦驾驶步战车,和编队一同从登陆舰上开赴海滩,那如潮水奔涌而来的浩荡气势令他热血沸腾。

  曾经,驾驶座椅前数十种不同颜色的按键,一度让高润邦手忙脚乱。为了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快速生成战斗能力,每天深夜,他和车长一同学习知识、苦练技术。现在,高润邦的指尖起了一层薄薄的茧,那些按钮他闭着眼就可以操作。

  和高润邦一样,如今战车上车长、炮长、驾驶员三大专业乘员和蓄势待发的载员们,已经实现了从身体到头脑的“全副武装”。

  又一次抢滩登陆演练,高润邦和战友们默契协同配合,出色完成任务。他想象着,有一天自己驾驶步战车在海滩上漂移庆祝胜利的情景。

  对胜利的渴望,激励着“红四连”一代又一代官兵勇往直前。

  当年,滹沱河岸边的阳明堡机场遗址,如今已是一片农田。

  正是因为先辈们为争取胜利而不畏牺牲、敢打敢拼,才有了眼前这麦浪翻涌的景象。

  眺望着眼前这片希望的田野,连长陈鑫常常一边复盘当年那场战斗,一边问自己:倘若今天我们去打这一仗,还能赢吗?面对今天的改革转型,“红四连”还能一如既往地军事过硬吗?

  今年海训,新兵李华第一次见到大海。刚俯身下去,一个浪打过来,他猛地呛了几口水,感觉海水很咸、很涩。看着别人一下子游远了,李华心里很急。

  当晚,连队宿营在当地一所小学。月光如水,操场的老树下,指导员陈思宇组织大家讲连队故事。其中,班长李俊逸“疯了”的故事让李华深受感动。

  一次武装五公里越野考核,突然低烧的李俊逸仍拼命坚持。挺到终点那一刻,他晕了过去。醒来后,他像疯了一样“抱着连旗号啕大哭”。

  李俊逸是在“红四连”成长起来的老兵,经历过习主席授称时的光荣,也体会过连队转型时的不易。

  对这支英雄连队的精神内核,李俊逸有着自己的感悟——无论是夜袭阳明堡那种迎难而上、敢打敢拼的精神,还是坚守杀牛坪、血战西方山的英勇顽强,都早已深深铭刻在连队每名官兵的骨子里。

  “有些东西,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李俊逸说,“连史馆挂满的锦旗上面,‘以一胜百’‘人人英勇 个个顽强’的大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用鲜血写下的。”

  那晚,在潮湿闷热的海边,李华久久未眠。第二天下海,李华“顾不上许多,只管往前游”。迈开腿往岸上冲的那一刻,他紧握手中的枪,自豪极了。

  “‘红四连’充满一种朝气。”李华说,“任何一个有血性、有干劲的人都喜欢在这个连队待下去。”

  8月上旬,年度海训结束。持续的烈日曝晒,每个人的后背都脱了几层皮,绽放起象征着刚毅和拼搏的“光荣花”。

  “向胜利冲锋,永不退却!”从阳明堡这个精神地标出发,跨越时代的艰难险阻,一代代“红四连”官兵将这样一句话铭记在心。

  (采访中得到吴飞鹏、王华、苏朋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传承,流淌在血液中的力量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虽已白发苍苍,年过80的赵文法老人体格依然健朗。站在“红四连”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营院中,他不停感叹:“修得真好啊,漂亮极了……”

  2019年5月,“红四连”第19任指导员赵文法,回到自己的老部队。半个世纪过去,连队几经转隶,从当初的驻地山东一路南下,来到海滨。

  老兵身旁围着的这些年轻官兵,都是“念过书的孩子”。他们开着新型步战车,个个勇猛。

  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这让老兵倍感欣慰。

  站在连史馆,赵文法看着那些过往曾经历的岁月,还有那些后来他未曾参与的历史,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在这个英雄连队的红色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一脉相承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全军展开轰轰烈烈的大比武,官兵们将全部的力量和热情投入到军事训练中。赵文法回忆道:“当时练习投弹,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地方,我们走在路上就能练。”

  那时,官兵们洗澡都要去县城的公共澡堂。从营区通向县城,是十几公里的羊肠小道。赵文法和战友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空手榴弹,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边走边练习投弹。

  地面上砸出一个个坑来,年轻的士兵们在身后留下一串串延续的印记。一次次挥臂,又一次次俯身拾起,在相互比拼中,他们兴致高昂地走完了那段长长的路途。

  点点滴滴的训练内容,见缝插针地充溢在“红四连”官兵的生活中,积聚着蓄势待发的力量。关键时候,他们靠得住、顶得上。

  和平时期,“红四连”每一代官兵都参加过抢险救灾任务。如今,下士曹俊鸿的家乡就是连队1998年抗洪的地方。

  浊浪滔天,泥沙翻涌。连史馆墙上的照片中,那些奋战在大堤上的身影,让赵文法不禁回想起1963年的那个夏天。

  凌晨2点,他们接到紧急通知,随即连夜步行50余里,赶到鲁西北地区的卫运河边。

  “大家拿着铁锹铲土,连着三天三夜没休息。只要一停下来,人就能拄着铁锹睡着了。”赵文法和战友们不断加固大堤,肩并肩连成一排,成为大堤的一部分。

  “这是四连的精神,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胜利的脚步!”说到这,老兵有些兴奋。历史上,“红四连”官兵不仅用手榴弹打过飞机,也曾在山东的高粱地里,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秆往坦克上冲。

  营区训练场上,看到那一排排威武的步战车,赵文法激动不已。

  看着年轻士兵跃上战车,向着前方阵地奋勇冲锋,老兵好像回到了过去,也仿佛看到了未来。

1 2 3 4 共4页

编辑:郑鑫

图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