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战区海军某防险救生支队:枕戈待旦,时刻准备为救援抢险而出动-中工军事-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军旅

南部战区海军某防险救生支队:枕戈待旦,时刻准备为救援抢险而出动

2020-11-05 08:18:22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当前,实战化训练在全军深入推进,各部队不断创新训法战法,最大限度贴近实战,由此也带来各种风险和挑战。如何管控训练中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既不能牺牲战斗力保安全,也不能因安全问题影响战斗力建设。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对于任何矛盾或风险,要辩证地分析看待,要用科学方法论解决。

  作为海上应急救援部队,南部战区海军某防险救生支队担负着援潜救生、远洋拖带、水下救援等任务使命。他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为救援抢险而出动。

  该支队官兵面临的是危险的工作环境,遂行的是险中求胜的高风险任务,救援的是万分紧急的应急情况。因此,他们的训练课目亦是风险极高、难度极大。

  训练越实,风险越大,挑战越多,战时制胜能力越强。近年来,这个支队在紧贴实战组织训练过程中,加强分析研判,搞好风险评估,科学组织实施,不断强化遏制、驾驭、化解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潜水员水下作业。袁盛国摄

  一支防险救生部队的求胜法则

  ■解放军报记者 范江怀 陈国全 通讯员 曾行贱 于纯浩

  与险相伴,要有不惧风险的胆识魄力、战斗精神,更要有科学可靠的方法

  ——敢潜、能潜、会潜,一等功臣屡破纪录立新功

  近年来,海军南海方向许多重大救援行动,都少不了李刚的身影。

  李刚是谁?

  南部战区海军某防险救生支队副参谋长,“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他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至今保持着480米模拟氦氧饱和潜水的亚洲纪录。

  对于该支队潜水员来说,李刚是他们追赶的目标;对李刚而言,征服深不见底且充满危险的水下世界,没有尽头。

  “每次潜水作业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评估、行动方案、应急处置‘三部曲’,任何一点不符合科学,都不能下水。”这既是李刚自己屡破纪录的不二法宝,更是该支队潜水员训练时的铁律。

  2008年,时任潜水分队长的李刚接到带队参加北京奥运会安保任务。临行前,他们接到通报:有人在凤凰岛大桥附近海域投掷一枚可疑物品,上级命令李刚带队前出打捞。

  在开阔水域搜索巴掌大的物品,潜水员要在高低起伏的礁石中用磁力探测仪,甚至徒手搜索,其难度犹如大海捞针。

  李刚将队员2人一组分至7个方向,同时搜索5平方公里的水域。几经查找,一个铁丝包裹起来的红色塑料块在事发地3公里外被发现。李刚快速游至现场拆包检查:一只普通的手表。

  原来,这是临行前的一次“实战”考验。

  虽然“圆满”通过考验,但在总结复盘中,李刚语出惊人:“如果当时是真的炸弹,我们恐怕会伤亡惨重。以当时简单的处置方式,一旦引发爆炸,周围所有潜水员都会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有了此次考验作为基础,李刚一行人的奥运会安保之旅更加谨慎、细致。最终,他们出色完成任务,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胜利归来,他们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在潜水员队伍中持续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大家围绕如何管控化解水下作业风险集思广益。一次次座谈、一场场讨论、一份份报告,让潜水员们在灵魂深处和思想根源,深刻认识到水下作业的风险、实战化训练的难点、科学训练的重点。

  从此,每一次组织潜水员下水作业,无论是组织者还是潜水员,都必须经过三次拷问:有哪些潜在风险明白吗?应急处置流程清楚吗?操作规程熟悉吗?

  一次次拷问、一次次实践,让潜水员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牢固,“救命救难救险救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训练流程越来越科学规范。

  “以前总觉得自己胆子大、敢操作就能完成任务,经过具体的分析评估之后才知道,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对自身、战友和任务的不负责任。”潜水员李亮回忆起以前的作业情形仍记忆犹新。如今,作为潜水班班长,在带新同志下水前,李亮给大家讲的第一课就是训练要有科学方法,脑子里要有危机意识。

  2010年,李刚圆满完成480米模拟氦氧饱和潜水实验,成为中国海军潜水第一人。

  实验中,李刚成功刷新了模拟氦氧饱和潜水载人实验的亚洲纪录。实验数据被用于完善潜水员减压治疗方案,为执行大深度潜水提供技术保障。

  经过重重选拔,李刚和另外3名潜水员突出重围,开启了长达19天的冲击亚洲纪录之旅。

  “生活起居在5平方米舱内,每一寸皮肤都承载着几十个单位压力,难以进食入睡,承载着难以想象的生死煎熬……经过不断适应调整,最终模拟纪录定格在480米处。”

  正如那次载入支队历史的氦氧饱和潜水实验活动代号“潜龙”一样,作为支队潜水指挥队伍中的“70后”,李刚如今依然身体力行,奋战在防救一线,保持着10年前参加实验时的巅峰状态,保持着“下头水”的习惯。

  “培养一名优秀的潜水员不容易,不能因为训练方法不科学,造成人才流失。”李刚说,精确找准每组训练数据,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形成最优训练方案,这样才能使潜水员的训练有成效。

  多年来,李刚始终保持一个习惯:记录每一次潜水数据,观察每一名潜水员作业状态,找出不同水深、不同环境下最优作业流程、减压时间,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作业规程。

  如今,该支队建立完善了潜水员训练数据库,配发了心理测评系统,开展了潜水员分层分级训练……一份份依据数据分析得来的训练方案,得到潜水员一致好评。

  2015年,“东方之星”失事游轮援救任务是李刚第一次带队进行夜间实际作业。他与全军抽调的200名潜水员一起,顶着湍急的江水昼夜连续作业。

  “那次救援对我影响很大,整夜睡不着觉。遇难者模糊的影像会浮现在眼前,经常在想是不是自己搜得不够准、救得不够快。”李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执行任务对他带来的巨大冲击。“如果带着这种心态和情绪下水作业,不仅难以完成任务,潜水员自身安全也有风险。”

  经过深思熟虑,李刚将自己的想法与支队领导进行沟通,并提出要建立一套科学机制,对潜水员的健康状态进行管理。李刚带领课题组进行多方论证,最终形成了《潜水员健康管理档案》。如今,这已成为他们选派潜水员执行任务的一项指标。

  任务前,指挥员依据《档案》数据调兵遣将;任务归来,潜水员将自己的“潜迹”载入《档案》。这部永不封页的《档案》,不仅成为他们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重要依据,而且成为执行任务安全风险评估的数据库。

  同时,他们还制订出一套潜水员“专属”体能训练计划。体能强弱成为潜水员进入任务“首发队员”的重要参考。

  这些做法被推广运用到该支队其他专业。他们制订实施了船副长、值更官、涉外人才等“六支队伍”的建设措施,开展了多项岗位实践活动,不断形成合理、科学、实用的机制措施,为支队圆满完成各项使命任务保驾护航。

1 2 3 共3页

编辑:刘云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