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头条

在历史交汇点上再出发

2020-11-05 08:20:38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在历史交汇点上再出发

  ——专家学者解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对中国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的一次重要会议。这种谋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中国向何处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世界向何处去。

  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政委

  卢周来正是有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引领,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领域建设上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由此可见,我们党如同在跑一场以百年乃至千年计的“马拉松”,以通过一代代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规划引领,回答“向何处去”

  记者: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五中全会都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列入议程。如何看待这一规律性、规范性做法的形成?

  李忠杰:五年规划(计划)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领导制定五年规划(计划)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从“三五”时期开始,每10年都要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规划(计划),每个五年规划(计划)必须经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改革开放前,五年计划制定的时间不够及时,审议通过的时间也就不很规范。改革开放后,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在开始执行之年就制定完成并且审议通过。作为制定和通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和议题设置也日益规范化。五年规划(计划)通常都要在全国人大换届和审议五年规划的前一年,由中央全会审议和提出建议。这个全会,有时是四中全会,有时是七中全会。但自1995年以来,按照日益规范化的工作安排,都是五中全会。所以,五中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

  卢周来:正是有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引领,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领域建设上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由此可见,我们党如同在跑一场以百年乃至千年计的“马拉松”,以通过一代代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这一规律性、规范性做法,凝聚了我们党对1953年以来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在制度化方面努力的成果,也使得党在通过规划引领国家发展方面更加科学、透明、可预期。

  记者:您怎么看待“十四五”规划对于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此次全会有何特殊意义?

  卢周来:习主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看待“十四五”规划的深远意义,也应该从这两个大局着眼。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设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规划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五年恰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既接续即将达成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又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寻梦之旅。

  我们还应该看到,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可谓“道阻且长”。此时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五年,着眼百年,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李忠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对中国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的一次重要会议。这种谋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中国向何处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世界向何处去。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此前100多年间,人类社会已经多次遇到“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由于没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再次遇到这一问题,结果是柏林墙倒塌,苏东剧变。对这一回答的评价,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世界再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增强理性,还是转为“任性”?是发展文明,还是转向蒙昧?是坚持和平,还是扩大冲突?是发展民主,还是实行霸凌?是促进共同发展,还是恢复狼性竞争?是推进全球化,还是逆转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制造新的世界乱局?正确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对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一系列问题,确保世界继续向着和平美好的方向前进,极为重要。

  在此时期,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确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些分析判断,都反映了我们党的战略定力,为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指明了方向。

  记者:这次全会还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看待远景目标这一概念?明确2035年远景目标,对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李忠杰:在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同时,制定更长时间的远景规划或远景目标,这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重要战略安排。1980-1981年,在制定“六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纲要;1990-1991年,在制定“八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1995-1996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此次全会在提出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提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同样是一种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

  “十四五”规划不是孤立的规划,而是向2035年远景目标迈进的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因此,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对未来15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统一构画,有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

  “三步走”战略,从小康迈向现代化

  记者:公报对战略布局作出新表述,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李忠杰:“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按照“三步走”战略,20世纪末我国进入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小康社会,不等于建成了小康社会。所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2020年的日益逼近,2017年,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

  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那么,再往前走,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继续实现到2035年和2049年的两个战略目标。一个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理成章地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表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记者:公报提出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目标有何联系?

  卢周来: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此次全会提出实现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既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近期、中期与远景目标之间的衔接协调,又为实现“三步走”目标提供新的重要战略支撑,必将更好引领全军官兵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

  创新驱动,厚植高质量发展底气

  记者:此次全会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当前环境下,加强创新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哪些重要意义?

  卢周来: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必将有利于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且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实践表明,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不断落地,体制创新不断获得突破,制度效能更好释放。这对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支撑性作用。

  展望“十四五”,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创新驱动作用将更加凸显。然而,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仍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外部动能减弱、产业链完整性受到挑战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记者:创新,是人民军队发展进步的灵魂。您认为,军队应当如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卢周来: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我们这支军队,靠改革创新走到现在,也要靠改革创新赢得未来。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迫切需要把我军建设模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推动我军建设发展持续推进。

  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推进。通过对我军组织形态、领导指挥体制、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政策制度等的全方位、立体式变革,人民军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中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开启了强军兴军的新征程。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强军兴军事业深入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提高我军创新能力和水平,必须抓住国防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我军建设科技含量。要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健全三位一体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延揽各方面优秀人才投身强军事业。要加快军事管理革命步伐、按照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机制,为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态。

编辑:刘云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