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在一场搏击比赛中,王佳恩(图右)和对手激战,经过两个回合的较量后,王佳恩胜出。一个暑假下来,王佳恩5次去外地参加比赛,其中一次是远赴泰国,父亲王华希望通过实战让她快速成长。
王华陪女儿王佳恩进行战术训练。
王佳恩带领学员一起边喊口号边做动作。
在一场教学赛上,因为有充足的自信,王佳恩没有带头盔。
8月1日下午,江苏昆山,王佳恩和小伙伴在自家的拳馆进行训练前的热身,身后是她的大幅海报,她已是拳馆的形象代言人。
因为拳馆没有空调,中午天热的时候他们就去旁边的肯德基店里玩耍,此时的王佳恩才更像一个10岁的孩子。
趁着午休,王华陪女儿王佳恩去买凉鞋,一双让父女俩都感到满意的鞋子要价328元,他们没舍得买。
8月1日上午,在家旁边的体育公园体能训练完毕后,父女三人玩起了拍照。此时的父亲王华一改往日的严厉,和两个女儿开心游戏。
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教练父亲的严格指导下,向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迈近,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的《摔跤吧,爸爸》。
“我们看到两位小拳手都很帅气,非常放松……红方不断通过前手刺探寻找机会,突然抓住对方抱架过高、腹部有空隙的机会,给蓝方腹部一个后手重击……我们看到蓝方流鼻血了,但他还在坚持……这样的女孩子太厉害了,长大了看来没人敢欺负……”
7月21日,在北京一拳击比赛现场,10岁的王佳恩正和对手进行少年组拳击比赛,解说员不时进行点评。虽是同龄,但王佳恩的个子明显高出一头,现场观众一直以为王佳恩的对手是个男孩,不断给王佳恩加油。两轮下来,在观众阵阵掌声中,裁判举起了王佳恩象征获胜的手臂。
王佳恩来自江苏昆山,是2008年出生的“奥运宝宝”。她5岁正式接触拳击,从开始觉得好玩,到增加强度后心生抗拒,再到坚持不懈拿到了多个冠军,这才真心喜欢上这项运动。
王佳恩的父亲王华是一名业余拳击手,现在有自己的拳馆。王华小时候就有个当拳击手的梦想,他认为拳击可以对人有一个全新的塑造:“拳击首先可以强身健体,再就是磨练心理素质,给拳手以健全的人格,还有就是可以成为一个谋生的手段。”为了改变常人对拳击就是打架、拳击太过凶残容易受伤的误解,他不断通过扩张、推广的方式纠正人们的偏见。为此,他给拳馆定了16字的拳手信条:礼貌、自信、规矩、公平、承担、诚信、勇气、谦虚,并时不时抽查小学员的背诵情况。自己没有走上职业拳手之路,但看到两个女儿耳闻目染爱上这一运动并显露出不错的天赋后,他希望孩子们在拳击之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身为父亲兼教练,王华不仅对女儿的拳击训练要求极为严格,而且日常生活中他也“威力不减”。王佳恩的暑假生活基本上是从家到拳馆的两点一线,打拳、学习、吃饭、睡觉,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最让王佳恩开心的是去外地比赛,这样既可以跟高手过招学习本领,还可以领略沿途美食美景。整个暑假,她外出参赛不下5次。对于自己的水平,王佳恩很是自信,在当地拳馆,已经没有能打赢她的同龄选手了。迄今为止,她参加过多项正式比赛,输掉的不过3场,那还是因为对方是比她大的男孩子。
8月1日,在江苏昆山王华的拳馆里,从早晨9时到晚上9时,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有市民来健身,晚上的一场达到高峰,大人小孩两组合计近50人。“这也就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王华说,“目前在整个昆山,跆拳道、武术、拳击等搏击类场馆一共有22家,而在两年前,才只有十一二家。”
据《2017中国搏击行业数据白皮书》统计,2011年以来,搏击产业保持着每年20%以上的增速,2015年产业规模约220亿元。仅在2016年,大大小小的比赛场次就超过200场。
为什么要打拳?王佳恩的回答超出了她这个年龄的成熟,她说:“通过打拳,我锻炼了身体,获得了荣誉,还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现在她7岁的妹妹也早早开始打拳,已经成为同龄小伙伴中的佼佼者。王佳恩希望有一天,她能站到最高领奖台,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女拳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登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