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身边的大国工匠

郭晋龙:“0.4秒之争”背后的初心(图)

2016-09-09 07:33:1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铁路工人郭晋龙,仍在潜心研发——

【身边的大国工匠】“0.4秒之争”背后的初心

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中工网通讯员 李锋杰 何皓铎

  (更多精彩,请扫描观看视频)

  不足40平方米的工作室,东墙倚靠着一组4米多长的工作台,摆放了各式各样的集成电路板。与工作台连接处,南北两排各有3台电脑,6名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屏幕前做模拟实验。

  工作室中间一张细长的办公桌上,铺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电路图纸。手扶老花镜,弓着腰,时而看屏幕、时而提笔记录,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电工郭晋龙,从最初的“学徒工”到如今的科研团队核心,已经在这里整整工作了35年。

  2011年1月,郭晋龙凭借“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铁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第一人。

  “0.4秒之争”

  “一个焊头,可是关系着上千条人命啊,不仅要通过落锤实验,还要经得起列车和时间的检验。”郭晋龙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铁路运输的密度越来越高,列车速度越来越快,钢轨上的每一点瑕疵对旅客列车的安全来说都是致命的。

  而他研发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使钢轨焊接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如今,这一成果已被推广运用于路内外23条钢轨焊接生产线。

  在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提起郭晋龙,很多人都能说出他的研发小故事。特别是“0.4秒之争”。

  那是在研发钢轨淬火生产线失速报警装置时,郭晋龙和工友的一次分歧。

  钢轨焊接时的走行速度为每分钟1米,如果失速,将会过度加热,失速8秒,钢轨就会被烧化报废。郭晋龙和工友经过不断攻关,研发出钢轨淬火生产线失速报警装置,失速0.5秒报警。

  在这令人欣喜的时刻,分歧产生了——有的工友认为,相比于过去的无法检测,失速0.5秒报警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而且技术上很难更精准了。而郭晋龙却近乎苛刻地提出:“必须做到失速0.1秒就报警。”

  为了寻找解决方法,郭晋龙整天守在淬火生产线旁,仔细观察钢轨淬火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如何改变报警器感应时间?如何提高报警器的灵敏度?”郭晋龙跑遍了呼和浩特的电子市场,找来不同型号的传感器逐一“上线”测试,详细记录、对比每一款传感器对采集数据的反应时间,从十几种不同型号的传感器中选出了灵敏度最高的“宝贝疙瘩”。后来,他又给电路板做“手术”,改变电容容量,缩短电容充电时间……

  反反复复研讨、改进,这0.4秒灵敏度的提升,郭晋龙和工友付出了几何倍数的努力。他们,成功了。

  “搞研究就要精益求精!”这是郭晋龙的30多年不变的工作态度,这是他的初心。

  凭着不服输、刻苦钻研的劲头,郭晋龙几乎成了“应急抢险专家”,他应邀为全国铁路11个焊轨单位排除急难故障,挽回因换轨、淬火设备故障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他研发的“焊轨基地焊接生产线钢轨输送连锁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被国内10余家企业30多条生产线采用。

1 2 共2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