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科学两者的关系就像婚姻。倘若尖锐对立,一拍两散,最终只能落得悲剧收场;而恩爱和睦,则是一部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经典电影的必备条件。不过正如普天下所有夫妻一样,马勺没有不碰锅沿儿的时候。如何协调两者关系,的确需要个好“媒人”。
近日开幕的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协决定正式启动科技与影视融合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的合作平台。这个平台恰巧就是两者需要的“媒人”。
一部经典电影的诞生离不开科学上的精准。2014年,天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了让《星际穿越》中黑洞的镜头更加传神,特地聘请了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20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帮助计算机特效模拟出真实飞船穿越黑洞的镜头。科学家与特效人员巧妙地用弯曲的光线模拟出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为什么许多伟大的导演不惜代价和金钱,始终痴迷于追求科学性、准确性?这要从电影本身的魅力说起。从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算起,几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用神奇与奥秘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随着工业革命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人类开始进入到读图时代、视听时代。电影无疑是展现时代背景、个人才华的绝佳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科学真实性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首先,收益直接体现在文化方面。科学准确、制作精良的电影无疑会传遍全球,有利于展示民族文化——印度宝莱坞就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再者,具有科学准确性特征、品质过硬的电影还能够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一点,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俨然成了印钞机就是明证。反之,随着人们欣赏口味的愈发提升,真实性差、禁不起推敲的电影毫无疑问会迅速沦为影迷吐槽的对象,一旦口碑崩坏,两者都无从谈起。
当然,制作电影的导演、编剧毕竟不是科学家,很难说一部电影会拍得十全十美。1998年上映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就被一位天文学家指出存在破绽:沉船时,天上绝美的星河令人陶醉,但星星们出现的时机、位置甚至整个背景都不准确。一向以注重细节著称的卡梅隆坦言自己对此耿耿于怀,直到2012年重新上映时,他终于有机会修正这处瑕疵。
实事求是地说,就电影科学性表现出的差距而言,其主要因素并非美国导演科学素质更加过硬,而是好莱坞提供的工业体系更加完善——好莱坞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组成的协会,专门为剧组提供科学方面的咨询。
如今,我们也有了这样一个好“媒人”,相信我们的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能够早日诞生出科学上“无懈可击”的经典作品。(杨 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