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文教

脱欧语境下的当代英国小说

黄强
2020-08-27 15:09:47  来源:光明日报

  2 “脱欧文学”的发展轨迹

  “脱欧文学”作品并非只出现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不列颠万岁》中就曾描写过英国在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若干年后进行退出公投的景象。1998年,彼得·普雷斯顿的小说《第五十一个州》也虚构了一个类似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事件的故事。故事中的英国首相遵循亡父遗愿,带领英国退出欧盟,并且加入美国,成为其第五十一个州。除了以上两位作家,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也常被评论家提及。她近几年创作的《西北》《使馆楼》和《摇摆时光》记录了脱欧前英国社会氛围和种族关系的变化,描绘了英国最终脱欧的语境。另外,艾·路·肯尼迪的《严肃的甜蜜》和乔纳森·科的《十一号》也出版于英国脱欧公投前夕,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保守党的财政预算削减等,而正是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英国脱欧提案的最终通过。

  近四年,英国小说作家纷纷将目光转向这个新的热点话题。根据欧洲文学协会创始人罗希·歌德史密斯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大约97%的英国创意艺术行业从业者支持英国留在欧盟。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17年6月发表的评论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英国作家群体对待英国脱欧的态度。在脱欧公投通过一年后,麦克尤恩曾写道,“我不接受这个近乎于神话的、充满情绪的脱欧决定。不,我不相信。我不接受。”与麦克尤恩一样,在英国脱欧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文学界对于此次事件的回应都偏向消极,认为英国脱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球化进程,为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带来阻碍,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近几年,许多英国小说都生动地刻画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特别那些被边缘化的普通英国民众和外来移民。其中的经典作品包括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穆赫辛·哈米德的《西行记》、特雷西·马蒂亚斯的《聚会之夜》、马克·比林汉姆的《如血般的爱》、山姆·拜尔斯的《背信弃义的阿尔比昂》、瑞秋·彻切的《战场》、阿曼达·克雷格的《这片土地的谎言》、亚当·索普的《失踪的费伊》以及琳达·格兰特的《陌生的城市》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阿莉·史密斯的《秋》莫属。该书出版于2016年10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首部主要的后英国脱欧小说作品”。故事中多个事件的发生时间与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发生时间一致,使这本书在现实与文学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在小说中,阿莉·史密斯先是借鉴了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方式,暗示两股相对的观念以几乎势均力敌的方式撕裂了一个国家。这个景象和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时英国民众的真实反应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阿莉·史密斯的这段描写就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民间舆论分歧的真实记录。从这个角度而言,“脱欧文学”的出现反映出了文学与社会以及文学与历史间微妙的联系。正如阿莉·史密斯的前辈——查尔斯·狄更斯、马克·吐温、托·斯·艾略特等人一样,阿莉·史密斯也在她的作品中暗示了文学与现实间的联系。

  《秋》关注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年迈的移民作曲家丹尼尔·格鲁克之间的交流。故事背景设置于英国脱欧后一个月,伊丽莎白在家乡与格鲁克共同目睹了脱欧为原本宁静的英国村庄带来的变化,描写了代表着英国普通民众的伊丽莎白是如何懊悔自己当初的“无动于衷”,并且哀叹象征着旧欧洲价值观和“快乐”的格鲁克行将就木以及出现在英国的“一种全新的疏离感。”更重要的是,《秋》暗示了弥漫于当下英国社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关乎英国在未来与欧洲乃至世界之间关系的发展,也与英国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小说着重刻画这类不确定的氛围如何笼罩着英伦半岛,对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压迫,让他们感到困顿迷茫和无所适从。

  3 “脱欧文学”的创作特点

  在脱欧发生之后,“脱欧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

  首先,大多数“脱欧文学”作品表现了英国社会在脱离欧盟后反乌托邦的一面,暗示了大英帝国在脱离欧盟之后的进一步式微。许多“脱欧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想象和构建了一个脱欧后的英国社会以及其中的人民生活,特别关注了脱欧后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以及经济状况,借此暗示英国脱离欧盟对于英国社会和英国民众生活造成的直接影响。通过描绘脱欧后英国的市井百态、民生走向,“脱欧文学”作家们实践着穆赫辛·哈米德提及的“展望未来”的方针,即虽然我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也能想象其他人的未来是怎样的。毕竟,作为一名作家,相比回忆,我们更应该去诉说未来。

  其次,“脱欧文学”作品也常常反思探讨英国脱欧结果出现的根源。与第一种写作方式不同,这种写作方式更关注于过去,不仅谈论了脱欧派和留欧派两个对立的阵营,同时也思考了久存于英国社会中的多种对立,例如,城市与农村、商业中心和老工业基地、当地人与新移民、精英阶级和普通老百姓等。此类作品主要包括乔纳森·科的《英格兰中产》、瑞秋·卡斯克的《荣誉》、道格拉斯·波德的《谎言时刻》、迈克尔·帕拉斯克斯的《兔人》、大卫·博伊尔的《路的遗迹》、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父亲斯坦利·约翰逊的《把柄》、梅丽莎·哈里森的《大麦地里的一切》、莎拉·莫斯的《魅墙》以及伊恩·麦克尤恩的《蟑螂》等。

  其中特别需要特别关注的作品是安东尼·卡特莱特的《切割》。这部作品同样探讨了英国走上脱欧之路的根源,但它是为数不多的一部站在脱欧派英国民众立场来创作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西米德兰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达德利,作品深层次地分析了脱欧派英国民众的心声与诉求,特别关注了英国工人阶级白人群体的境遇。通过故事男主人公凯罗·朱克斯,来自伦敦的女电影制片人格蕾丝·特莱维希克意识到了脱欧派英国民众观点的复杂性。对于以朱克斯为代表的英国普通工人群体而言,英国加入欧盟后到来的大量东欧经济移民以及产业外包不仅使英国本土的工业产业走向衰落,而且也把他们的生计逼上了绝路。因此,脱欧的选择对于他们而言并非完全出于对欧盟的厌恶,也不仅仅是担心自家餐桌上的面包和牛奶或是自己的住房。更重要的是,通过脱欧,他们感到自己重新获得了那一份已经失去已久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既是社会治安和工作福利方面的安全感,更是文化层面的安全感。这也是为何在2016年的脱欧公投中,英国多个老工业基地的脱欧选票比率大于60%的原因。同时,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对话也揭示了英国社会一直存在的深层次阶级分化和矛盾,特别是精英阶级和中下层阶级百姓间不可调和的隔阂。

  正如英国评论家理查德·凯利所言,“小说作家能够自由地挖掘人物、冲突、难以言表的情绪和鉴别、困境和矛盾。而英国脱欧显然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一方面,英国脱欧为许多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脱欧文学”也将英国小说作家们团结在一起,在文学的想象世界中,为英国脱欧后的英国社会和英国人民提供了一块栖身之地,使他们可以重新思考英国脱欧的发展过程和英国未来。随着英国脱欧已然尘埃落定,并将在明年结束脱欧过渡期、实质性地脱离欧盟,笔者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之内,关注探讨英国脱欧的文学创作还将持续,并且将很有能与全球化等议题相联系,形成新的风格,进一步拓宽“脱欧文学”的艺术领域,增强它的美学价值。

  (作者:黄 强,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