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隐形城门何日洞开
姜 赟//www.workercn.cn2014-01-2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春运,农民工,两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场景片段就浮现在眼前。难买的车票,拥挤的车厢,沉重的行李……无论春运有多折腾人,都挡不住农民工归心似箭。回家看看孩子,孝顺父母,送上一份惊喜,敬上一杯薄酒,走走亲朋,聊聊家常。这一刻,乡愁得以安放,疲惫得以缓释,焦虑暂时解脱,欢颜真心绽放。

  回家是为了再出发,但对于片中的农民工家庭,却有更复杂的意味。父亲张昌华与女儿张丽琴在新年里大吵一架,起因是父母辛苦为娃求学,只图改变命运;而子女却期望辍学打工,追求自由快乐。吵架并没有让谁回心转意,各自心怀无奈踏上返城打工的列车。他们的冲突,表面是代际差异导致的家庭纠结,实质却是城乡制度壁垒与产业结构矛盾的产物。

  可以想象,没有学历、缺乏技能的张丽琴很可能与父辈一样,成为工厂流水线上“一双手”和服务行业里的“流动身影”。这对父女仿佛是一个隐喻,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新老农民工陷入困境接力的“闭环”。

  如今,“80后”、“90后”在农民工群体中已经占到六成。他们是绽放在都市里的山菊花,却被“隐形城门”挡住了阳光。一个是户籍壁垒,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少有对农民工开放,社保医疗等难予同城待遇。另一个是认同隔膜,部分城里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导致农民工想倾诉没对象、想恋爱没人选,在城里形成“二元社会”。在这种状况下,唯有少数“能人”能够跳脱“闭环”,实现向上流动。

  打破“闭环”,以变求通,是农民工每一个新年的心愿。如何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需要改革者加把推力。改革开放进入第四个十年,地区发展不平衡逐步缓解,让农民工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更宽的出路,“家门口就业”、“返乡创业”越来越受欢迎。多个地方努力探索流动人口创新管理机制,“积分入户”、安居工程、异地高考、职业教育等正在发挥让农民工看得见的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户籍制度改革破冰的号角,“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让农民工期许的春天不再遥远。

  融入城市,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需农民工具备“过程意识”,积极作为。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奉献,城市生活离不开农民工的辛苦。由于相互依存,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城市居民都念农民工的“好”。许多农民工也正是通过发愤图强,赢得雇主与同事的认可;通过勤劳致富,获得周边人的尊重;“良心油条哥”、“最美快递哥”等不断涌现,以职业精神和高尚人格收获无数“点赞”。长此以往,接连不断,何愁隔膜不除,歧视不消。

  推拉合力方能打开“隐形城门”。春节过后,是农民工新年求变的又一个开始,但愿少些阻碍与无奈,多些坦途与帮助。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